“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耦合发展特征探析
2019-09-10易魁许俊鲁丽红
易魁 许俊 鲁丽红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对学术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耦合发展特征逐步显现。基于此,研究从大学发展理念、学术文化定位、教师发展需要和制度合理规范的视角出发,探析论证理念维度、文化维度、道路维度、制度维度下“教学学术和学科学术”耦合发展的必要性和耦合发展程度,以期发现未来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耦合发展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学术;耦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017-03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Plus",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pling development are gradually emerging. Based on this, the research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the orientation of academic culture, the needs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the reasonable norms of the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degree of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cademic and subject academic" under the concept dimension, cultural dimension, road dimension and system dimension,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oupling of teaching academic and discipline academic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nternet Plus;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upling development
2019年2月,中共中央、中國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对教育信息化作出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将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内涵式发展变革的内生变量。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互联网+教育”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互联网+”应当作为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创新、推动高校学术耦合特征演化发展的核心。教学学术作为一种新的学术理念,了解其与学科学术耦合发展特征,归纳总结影响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耦合发展的特征要素,对促进高等教育学术发展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多方位耦合发展视角对“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耦合发展特征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学术的引领特征:理念耦合
在“互联网+教育”建设视域下,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的基本理念、一般理念和应用理念已表现出新的指导引领特征。
基本理念即高校教育理念系统的第一定律,其恒常性、稳定性决定了高校教育的核心特征,充分显示了大学组织品性、理论基础以及内在长效,鉴于这三点充分必要条件,学者们认为“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洪堡理念才能有效促进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孙华,2018)。洪堡理念中,学术自由是高校的灵魂,洪堡明确地指出,高校要“尊重科学和它自由的生命力,以不受限制的科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真正科学修养、独立思想、理智和道德的青年(冯增俊,1993)。”高校应当实行自治,引导其公共服务性并打破垄断性和竞争异化(袁祖望,2006),教师和学生无论权威、无论舆论,始终保持批判自由、言论自由、探讨自由以及通过教授治校去行政化,三者互相作用、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的耦合质量和水平势必得到有效提升。如今在“互联网+教育”建设视域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有了新的应用平台,跨学校、跨地域的学术氛围日趋浓厚,学术自由特征愈发明显。
高校的一般理念介于应用性和理论性之间,承上启下、明确了办学目标、引导了价值取向,促使高校组织目标实现(孙华,2018)。在办学已有成效的诸多高校中,华东师范大学强调“教学为本、本科为本、质量为本”,东北大学的办学理念为“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大学”,哈佛的校训“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与真理为友”,其诸多办学经验印证了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弗莱克斯纳(1932)的观点:“大学应该是学者的乐园,应该是他们没有任何约束的、按自己的方式发展精神和智力的场所(Abraham F.,1932)”。如今,互联网时代理念传播迅速,中外高校办学理念和权威教育者的学术理念,已深刻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科研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理念,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作用。办学目标、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通过互联网正成为各高校品牌显现,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教师学术理念的转变,带来了更强的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发展气场。
高校的应用理念从属于高校的基本理念和一般理念,其基于高校、根植于高校,是高校管理思想和发展愿景的具象化表现,具有应用性和适切性(孙华,2018)。如今,大学内部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界限模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常常交织在一起,造成分工不明、责任不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互越位,因此确立一个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协调、功能互补的权力配置理念无疑会促进高校学术的科学化发展(钟秉林,2005)。在现实权力配置过程中,高校应当以“以人为本”为基石,“民主和和谐”为核心,明确管理理念,促进大学教研结合、完善学生人格,使自由发展成为大学使命(张文显,2005)。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无阻碍流通特征显著,一个合宜的外部指导理念将更有利于促进高校与外界建立和谐关系,广泛利用外界各类资源,有效服务、塑造学校内部健康的教学环境(聂亚杰,2014),促进高校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广泛传播,提高内在学术影响力。
二、学术的氛围特征:文化耦合
高校学术文化是高校有关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内部心理环境和组织氛围,是影响并指导教师行为选择的一种思想观念和学术信念。在“互联网+教育”建设视域下,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的学术共同体、学术文化底色和学术文化因子表现出新的时代要求和内涵式耦合发展特征。
自发组合而成的学术共同体,不啻是一个开放的学术讨论和批评的空间,是学术秩序的建设者、维护者和监督者(李剑鸣,2014)。学术文化是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所在,从学术文化影响因素的角度探析学术社群与学术领域,学术文化的凝聚力越大将有助于不同领地中的学者更好地理解自身以及他们所处学术领域的综合特征,从而强加抵御管理主义侵扰、抵抗不合理的评价标准,维护学术自治,携手共同发挥作用(边国英,2007),促进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在日益趋同的文化价值共识中不断融合,形成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在于将依循灵活零压力的自发组织性、对内对外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个体与集体批判反思性(杨维嘉,2015),帮助教师在日渐物质化数据化的科研价值评判指标中抽离出来,将学术研究价值、学术探讨框架逐渐融入到自由民主、相互促进的教学形态中。以学术共同体为基础,学术管理者对学术研究人员能够给予充分的学术信任和学术尊重,学术研究者能够加强学术责任意识,创造并发挥学术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凝聚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文化归属感,营造自由、民主的研究氛围,上下层级之间、内部成员之间达成高度一致的文化价值共识。在“互联网+教育”建设视域下,学术共同体的特征有了更显著的表现,在互联网载体的促进下,学术本身充斥了自由民主特性,在网络监管下坚守底线,学术信任继而体现。
学科学术文化底色是学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的總和(陈何芳,2005)。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就是知识的传习与文化的熏陶,在文化的熏陶下以学科学术为文化底色,知识将持续延续传播,专业知识厚度继而增强,学科文化的底蕴得到加深。在“互联网+教育”建设视域下,学术文化底色更加浓厚,学术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随着互联网平台得以宣传、传播,教师的一言一行得以影响更多学生。
教学学术文化因子是以教师为载体,传道授业解惑为表现形式,在教学讨论、反思交流中不断加强,从而突破传统教学界限,潜移默化中将教师的风范、思想涵养、信念价值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价值和性格。反观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予以教师反馈信息,不断激发教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潜力(陈锡坚,2010),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学术性教学团队与学术性学习团队的师生学术共同体,高校教育将在探索、研究、发展学科知识的过程中积累知识财富,于教学思想观念中得以孵化、于教学方法中得以成体系延伸、于行为准则中得以规范发展,“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学学术文化因子在整个学科知识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影响。
学术文化和教学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是高校重点建设的核心要素,它们在学科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互联网+教育”建设视域下,大学文化因子在教师、学生中广为传播,良好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行为准则得以匡正发展,高校学术活动得以健康开展。
三、学术的载体特征:道路耦合
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的道路耦合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大学教师职业发展要求和未来教师培养方向上。在“互联网+教育”建设视域下,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的高校顶层设计、大学教师职业发展和未来教师培养道路展现了实践和具体化特征。
强化制度引领作用、优化教师学术性教学和学术科研的选择方案,能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在职称评聘招聘制度规定中,应对合理分配对于科研型教师、教学型教师的评聘标准,根据教学和科研影响程度不同调整评聘标准,教学型教师应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多重视他们的教学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一线工作者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陈翠丽,2017)。
健全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在职跟踪、教学评估制度是提升学术水平、增强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保障教师素质提升,进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当今社会人才的多元化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双向期待越来越高,如何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促进教师教研融合发展成为高校青年教师培育的难题之一。新时代进一步要求针对学术职业要求确立知识材料处理能力的基础地位,夯实以学科认识论为学术研究的起点,层次化建设以教师反思总结制度、案例编写、讨论和分析制度、教研组分享与交流制度为一体的学术价值累积程序。同时,为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学术和学科学术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学效率,应当强调教学工具开发在学术活动加速发展的新趋势,即围绕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开展的训练(模拟教学、课堂录像等)、由学校或院系组织的研讨活动(讨论会、各种workshop、各类教师发展研讨会)、向教师普及现代技术和提供工具性平台(范彦彬,2010)。
学科规训制度是知识生产和学科发展的制度化产物。其中,教学学术规训不仅拥有知识体系和学术组织双重属性,而且教学学术规训的发展是建立在跨学科知识生产中通过规范化训练而来的。就高校中的教育学专职教师和研究者而言,他们因以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志、汇聚一堂,共同为教育学学科实现长足发展而辛勤劳作(刘楠,侯怀银,2014),促进学科学术规训和教学学术规训的完善,促进了知识生产范式和教学研究范式的双重发展,促进了以学科教学研讨为中心的交流反思组织平台的建设,浓厚了教学学术规训的制度氛围,这将持久有利于形成青年教师导师制发展路径,完善未来教师的助教跟教长效运行机制。
在“互联网+教育”建设视域下,互联网使得各高校信息互通,顶层设计理解逐渐完善,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愈发透明,职业发展要求已成为社会需要,未来教师培养不再是个别高校的秘密。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道路耦合正成为国家学术发展载体的表现。招聘机制、职称评聘、工资福利、人才选拔、教研融合、教学学术培训和学习、信息化教学设施应用、学科学术规训、教学学术规训、助教跟教等学术道路特征在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的道路耦合的特征转化中效果越来越明显。
四、学术的机制特征:制度耦合
在“互联网+教育”建设视域下,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的学术制度对学术耦合呈现出规范发展的特征。
现代大学制度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的大学内部组织管理结构,需要知识本位,厚实的基层学术组织建设,需要效率为先学术至上的行政与学术分立的内部管理制度支持(史秋衡,2009)。良好的学术组织制度对大学的首要使命(人才培养)具有保障和监督作用,物化办学理念与组织文化,成为思想与行动相互转化的中介。
在学术评价制度思考方面,学者张伟(2018)对大学学术制度困境进行范式超越研究,认为学术契约下的学术制度会导致学术研究的短视化、功利化,知识生产弱化,过度化高频次的学术评价制度将造成学术责任的泛化和学术集体的理性意识缺失。而合理的学术薪酬激励、学术荣誉制度将正向反馈促进学术荣誉感、学术尊重的强化。进一步构建有利于教学与科研关系良性互动的学术规范,以人为本、合理调整教师评聘制度,重建大学教师学术观念与学术精神,创建有利于大学制度建设的环境。
國家层面,设立适当的教学学术相关机构,完善和优化教学成果奖评选和推行,进一步丰富授课质量奖、优秀教学奖等奖励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奖项设置,提高国家学术制度中教学学术的比重,影响大学学术的目标设定和资源分配,进而改变学者们在教学学术和学科学术两者之间的决策选择,使学术思想能从抽象的法理肯定、行政的政策导向转化为具体的大学实践。如今,现行高等教育法律规章对“教学学术”给予的法理肯定,在中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法律规章或重要文件中,多数已经把教学作为一种学术事务来看待(颜建勇,2015)。譬如,《高等教育法》将教学、科研的审议和评定纳入学术委员会管理范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将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则明确尊重和保障教学学术的探索自由。
五、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术信息化渗透式发展显著地影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互联网+学术未来将愈发开放自由,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的理念、文化、道路和制度正体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因此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要迎合时代背景提升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推动教学向教学学术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学术和学科学术耦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Boyer, E.L.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J].Academe, 1990(1):151.
[2]Shulman, L.S.Teaching as Community Property:Putting an End to Pedagogical Solitude[J].Change, 1993(6):6-7.
[3]杨超.“专业学术人”抑或“教学学术人”——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的选择取向及重构[J].江苏高教,2018(06):45-49.
[4]刘振天.教学与科研内在属性差异及高校回归教学本位之可能[J].中国高教研究,2017(06):18-25.
[5]谢阳斌,桑新民.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促进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国际教学学术运动的深层反思与战略谋划[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7):8-15.
[6]王务均,王洪才.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逻辑源起与深化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推进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1):61-68.
[7][美]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