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策略研究
2019-09-10陆常波杨宇璇
陆常波 杨宇璇
摘要: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为例,阐述了如何有效运用统编教材,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人文 语文
自统编版教材投入使用以来,笔者在一线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量实践,下面结合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略谈几点认识。
一、理清统编教材编写“核心特点”,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
只有准确定位统编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点,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才能解决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1.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是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点。《我们奇妙的世界》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结合统编教材的特点进行了有效解读。第一课时中比较“余晖”与“光辉”两个词,从中得出“晖”与“辉”的不同。再进一步以“余晖”为契机,引入“半江瑟瑟半江红”等诗句。学生通过读诗,品味意境,感受自然的奇妙。二是在具体的字词训练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蜡烛”一词时,首先观察两个字中的“虫”,左右结构的字相互谦让,体现汉字结构的美。在讲解“蜡”的时候,穿插介绍其文化背景和丰富知识,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奇妙。
2.融合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准确定位学科教学特点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统编教材的显著特点,单元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清晰地表现在教材中。本篇课文的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充分理解生活的奇妙。暗藏在文中的一条人文主线是“让学生能建立自己对社会、宇宙和天地间生命万物的独立思考,理解这个世界的奇妙在于对万物有丰盈的情感”。在准备教学设计之前,笔者充分考虑几条线的有效整合和相互促进,设计了“整体感知课文—寻找主要线索—自由品读感悟—整体提炼主题”的环节,让学生在理清天空和大地的珍藏之后,重点品读天空的珍藏,引导学生理解奇妙的世界需要寻找和感知。
3.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实践,强化生活与语文的联系
在教学《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先板书“奇妙的”,待学生读一遍后问:“孩子们,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奇妙的东西呢?”学生争相回答奇妙的音乐、奇妙的天空,等等。老师进行小结:“这些奇妙的东西就组成了奇妙的世界。”学生齐读词语之后,再次提问:“孩子们,这个奇妙的世界是我的,是你的,更是……”学生们齐声回答“大家的”。教师此时进行总结并板书“我们奇妙的世界”。师生齐读课题:“第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这个环节中语言文字表达和生活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联系,教学水到渠成。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辩证关系”,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其实很简单,它就是师生在一个空间一起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有效整体。
1.处理好“进与退”,保障學生课堂语言实践。一是在学生“困难”时及时跟进。指导学生朗读“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的时候,学生读得不够流畅。教师及时地说:“孩子,别紧张,大声读,你就会感受这句话的奇妙。”学生自信地读了两遍之后果然好多了。二是在学生“思考”时及时后退。课堂中,当学生找到“我们这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你们怎么理解?起初学生对“生命”一词不理解,教师及时结合自身经历讲述故事:小时候自己最喜爱的玩具丢了,经过寻找之后找到了,狠狠地亲了一口。然后问:同学们,你们有和老师一样的经历吗?学生这个时候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课桌是有生命的,因为它每天看着自己成长;有的说铅笔盒是有生命的,因为它每天帮助自己学习……“孩子们,那你们带着这种感受再去读读课文,想象一下这个奇妙的世界!”这个环节中,只要教师对进退关系把握得好,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谓“虚”,就是评价语言,这是课堂中的润滑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你的声音真好听,朗读正确有感情!”“孩子,你的声音跟朗诵家差不多,再练练你一定可以超过他们。”类似于这样的评价语言还有很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就是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针对不同学情,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在指导写字的环,指导学生书写“蜡烛”一词,首先让学生观察字形,然后教师范写,接着学生自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之后,挑选好的作业现场评价,学生再进行练习。这个环节中,教师抓住写字的关键步骤实实在在地进行训练。同时,针对好的作业及时给予评价:“你是个小书法家!”“再练练,你的字可以收入字帖了!”这样做到“虚实结合”,有效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
3.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保障课堂教学高效学习。“舍”,就是要舍得放下“求全、求广、求深”的误区,在制定目标时“求实、求准、求精”。制定《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目标时,立足学生读通课文—读顺课文—读美课文—读懂课文。抓住“读”,在课堂中设计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读中促悟、读中促练、读中促写。学生在读好的基础上,说出了很多精彩的语言。
三、围绕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三味”
语文课堂“教学三味”是指语文味、人文味、文化味。一节语文课如果具有了这“三味”,那么课堂一定会呈现无限魅力。
1.扎实开展听说读写训练,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在《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听说读写等不同目标趋向的训练形式。有词语的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轻松掌握基础字词;有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训练,旨在以读促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课堂彰显厚重的“文化味”。《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开头:分别出示校园里的牡丹、铜官山、宇宙星空、显微镜下的细菌等不同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有的说:“我们身边的牡丹花真美,我去看花的时候,感觉它们在动。”“宇宙星空真漂亮,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和世界观,就是让学生在表达中学会从不同视角看世界。
2.准确把握师生互动交流,让课堂充溢温馨的“人文味”。《我们奇妙的世界》这一课的语言本身很美,同时富有哲理。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多是亲切的商量式口吻:“没关系,哪位同学能帮帮他?”“你的回答真奇妙,语言的世界也是这么奇妙的。”这些课堂中的语言交流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平等与和谐,师生在一个同频共振的空间内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使用统编教材的过程中感受到教材编写体系清晰,文章语言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阅读特点,尤其是回应了“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性使用教材,围绕“立德树人”的主线,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用实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帮助其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