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策略

2019-09-10翁莉莉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4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核心素养

翁莉莉

摘要:教育改革从双基时代,历经三维目标阶段,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阶段。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做才能在当前阶段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本文结合一则教学案例,阐述在原有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对教学情境、高阶思维、数学表达、数学情感四方面的教育进行加强,从而使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实践策略 体积单位

引言

2017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各学科老师也纷纷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探讨。大家普遍认同抽象、推理和模型是数学学科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数学学科蕴含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从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到三维目标、创新实践,再到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教书育人的目标不断完善。之前,我们所重视的四基四能、关注基本思想方法、积累基本活动经验、问题驱动等等,与培育核心素养并不矛盾,仍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为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实际教学中我们需在创设情境、高阶思维、数学表达、人文精神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现以《体积单位》一课为例,谈谈在具体教学中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情境,产生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所以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数学课堂一定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体积单位的产生源于度量,度量的产生源于生活。所以本课伊始,出示学生教室中常见的两个实物——粉笔盒与文具盒,让学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

图1 比一比,谁的体积大

将教材中的两个长方体改为实物出示,唤起学生对体积的认识。体积是三维物体所占空间大小,而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又不能一眼看出,如何比较?努力找到生活、知识和学生发展的连接点,在三者之间建立联系,创设情境,架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现实基础。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提出问题的有效载体。如果脱离生活情境,知识变成单一符号,那么,知识应用和知识所蕴含文化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二、高阶思维,批判创新——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最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在本课体积单位的产生、认识以及应用中都有体现。

1.在单位引入中。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纷纷给出了自己的方法。

生:把他们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看哪个容器溢出的水多。

师:从水的体积来判断,是个办法,只是粉笔要潮了。

生:我想算他们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体积应该也越大。

师:表面积大,好像体积就大,感觉很敏锐,方法有待进一步确认。

生:我量一量它们的长、宽、高,来推算。

师:也是感觉敏锐,长宽高越大,体积也越大!可是铅笔盒的长比较长,高又比较短,这如何比?

生:老师,面积能计算,体积能不能计算?

师:通过计算来比较,好办法。可是如何算、用什么来计量,这又有了新的问题。

生:学习面积时可以用小正方形来摆,得出大小,体积是不是也可以用小正方体来摆,比出大小?

……

在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前,学生不断调动已有的认知去解决问题。由本单元的体积认识,学生想到了溢水实验;表面积的计算刚学习过,于是学生有了表面积大、体积就大的猜想。这些心智活动,有分析转化,也有认知创新。课堂上,笔者一方面给予鼓励与保护,一方面又给予批判与引导,最终得出可以用单位体积去度量的方法,由此学生产生了体积单位的认识需求。

2.在表象认识中。在经历了揭示大小、在学具中找、用橡皮泥做、量棱长验、到生活中找一系列活动后,设计两个表象的应用:一是数由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体积,体会体积的大小离不开度量单位以及单位的个数;二是估一估橡皮的体积,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学具来摆,并通过引导不仅考虑面的大小,还考虑橡皮的高度,真正体现出体积度量的是三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图2 说一说,体积各是多少

图3 橡皮的体积

3.在知识应用中。在对体积单位的应用中,最后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有一个物体如果用小正方体搭,如图,想一想,这个物体有多大。如果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1分米、1米,你能说说或比画下这个物体的大小吗?生活中,这个物体可能是什么?”

学生结合学习的体积单位,在脑海中想象出大小,并在生活中寻找这样大小的实物。

师:如果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生:物体体积为8立方厘米,像我手中的这块橡皮。

生:也可能是一个火柴盒。

生:可能是一块夹心饼干。

师:如果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生:物体体积为8立方分米(学生比画),有可能是一个小鱼缸。

生:有可能是一个手提袋。

生:有可能是一個鞋盒。

师:如果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米……

生:物体体积为8立方米,有可能是一个大衣柜。

生:有可能是个大冷柜。

生:横着看,和学校升旗台差不多。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以发展,在分析与甄别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物体相联系,进一步加强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数学表达,抽象规范——用数学语言去表达观点

数学是思维体操,语言是思维外壳。数学表达和数学思维相辅相成。如教学中,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建立三个体积单位表象,分为三个层次:

①出示棱长1厘米正方体,告知: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②出示棱长1分米正方体,告知: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估一估,它的棱长是多少。

③想一想:什么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1立方厘米的大小是由老师直接揭示的,且语言标准规范,学生只要依据实物描述即可。1立方分米大小的描述则是学生在估计、测量后,在1立方厘米的描述模型中,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描述的。1立方米的大小描述则是由学生自己推理,用语言抽象出概念,再实物搭建,建立表象。體积单位大小表象的建立,不仅依赖于操作、语言的规范表达,更使知识得到内化,思维得以发展。

又如,在找1立方厘米的实物时,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数学知识。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1立方厘米,又用橡皮泥做了一个1立方厘米,请同学们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生:指甲盖。

师抬起手,摸了摸手指头。(学生豁然省悟)

生:指甲盖这一段手指。

师:手指头指甲盖这一段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这一过程中,一是将面引向了体,二是给了学生一个规范的语言描述的范例,让学生们能够正确地表达。

四、乐学善学,建立信心——用数学的情感去激发动力

核心素养中有一条是学会学习,笔者认为,相对于“会学”“学会”,“乐学”是最上位的。数学情感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决定力量。正是基于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建立起信心。如引入环节中,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有这么多种方法;在建立体积单位表象时,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操作、自我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我能找到、我会做、我会说、我能验证;在练习时,学生获得我会数、我会比较、我会选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喜爱和自信。总之,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练习、每一种体验、每一个感悟,乃至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会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认同感,使其养成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在心里燃起对数学的美好情感,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核心素养是一种思维习惯,是一种思维品质,学生只有经历了,才能逐步养成;它不是说教,而是在日积月累获得的经验上逐步形成的!核心素养的实践探讨,让我们审视每一天、每一节课的价值,让每一次付出,都更有方向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钰德.小学生数学学习手册五年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4]卢专文.快乐学数学五年级[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5]汤燕英.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4).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核心素养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