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019-09-10朱春燕田园郗华
朱春燕 田园 郗华
摘 要:独立学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跨入转型时期,以正确的专业目标定位为指导思想,深入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评估自身的办学条件,构建注重信息科学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专业群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国际化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全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039-03
Abstract: After nearly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has entered the transition period. With the correctly professional goal orientation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in-depth scientific analysis of social needs, correctly assessment of its own school conditions,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training mode was construct that focus on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student is the center. In the areas of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ere actively explored and practiced, and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wa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Key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training mode; student-centered; applied talent
目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还存在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照搬母体学校培养模式等问题[1-2]。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门人才的培养上还有很大的欠缺。需要全面结合办学特色培养出一批行业一线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并进一步优化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探索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突出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4]。
一、培养目标研究的意义
培养目标的研究的正式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美国大学非常重视本科生培养[5]。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展了本科生培养方案和目标研究。培养目标研究作為一种引导专业发展探究、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改革方式,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并得到教育部的大力倡导[6]。立足现状、不断革新,通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有益探索研究,将会促进学生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思路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注重信息技术人才培育模式两个方面开展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现状分析
根据周边区域对本专业的定位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培养计划,突出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其次紧抓教学质量的提出教学管理措施和方案。
1. 准确的人才培养区域定位
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城经济的发展动向,积极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 明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应用型工程类独立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技术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应该更加明确的指出,人才培养的层次。
(二)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工程技术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这个主线制定多方向、多模块的专业培养模块,坚持“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将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工程信息技术人才为目标进行应用型培养模式研究。本着抓基础,重实践的原则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重新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为培养工程人才提供有力的实践平台。
1. 基础性:是指强化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以夯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作为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基石”。
2. 应用性: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强调应用性,理论教学和工程技术训练的侧重点突出“学以致用”。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强化基础,加强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和开发能力。
3. 实践性:针对应用性技能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课程设置就必然要强调实践性,其培养过程突出实践性,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实验室建设上,需要按工程技术能力模块规划实验教学基地。
三、新工科背景下培养模式创新
为了满足研究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改造探索工科专业升级路径。结合独立学院工科专业发展现状,从建设专业的教师团队,分析提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工科专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开设在线工科课程。逐步完成基于现有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核心课程体系和建设方案,采取学校自身培养、聘请母体学校优秀教师以及聘请企业优秀工程师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和建设一支一专多能,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结构合理、教学质量强的优秀教学团队。培养以符合独立学院定位“面向企业、立足生产一线”为专业方向,具备机械、电子、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教学团队。
(二)更新专业群和课程群建设
研究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需要进一步更新课程体系,增加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新的技术理论和课程内容。从专业课程群的探索和在线共享课程资源两方面入手进行探索和实践,建立满足产业需求,适应培养目标的新的课程体系。
1. 核心课程体系群
及时把握专业发展前沿,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根据课程之间相关性,例如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主干课程如图2所示,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群、专业教育课群进行建设。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体系上检测专业,抓住主干专业基础课,并作适当的内容整合,削减相关的传统课程,增加了激光技术、光纤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教学内容。
2. 新工科专业群建设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围绕人工智能方向进行专业群如图3所示。注重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原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和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物联网专业;计算机技术与科学和软件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组建成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发展,以光电检测和物联网技术方向、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方向、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群体,为新工科的教育和专业建设和发展探索新的提升路径。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提升
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能力培养展开教学,以项目式、探究式、分层次等教学方法,完善知识结构和拓宽知识面,强化工程实践,提高专业覆盖面,使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快速提升。
1. 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法是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组织教学,双向式教学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学强调知识的实践性,注重通过实践来建构知识,其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实习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实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从而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2. 启发式学习和创新性能力
例如在光電技术基础和传感器等课程中增加研讨性内容,授课教师定期布置一些开放式问题。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锻炼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构建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为教师、学生创造一个数字化教学和学习的资源中心。学生可以通过此平台浏览教师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相关软件及环境视频教程、项目案例等材料,并开设讨论区,学生可以在线答疑、留言、并进行远程在线辅导。
四、重点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走向国际化。通过创建多样化、国际化的教学形式,利用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建立多种形式海外课程班或交流班基地,加强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培养,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五、结束语
根据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开拓一条特色化、国际化的独立学院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道路。加强内涵质量建设,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拓宽学生国际化知识面;不断探索育人新路径,全面提高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光礼,黄容霞.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中国的兴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47-56.
[2]廖洁丹,肖文,陈丽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以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17):27-30.
[3]邓传德,孙超,李进才.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4):86-87.
[4]张志刚.关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5):86-88.
[5]叶远帆.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探索,2010(3):99-100.
[6]董晓红.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