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到历史现场,落实核心素养

2019-09-10何劲松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

何劲松

摘要:为了让学生感知历史,达到核心素养提升的目的,笔者从四个方面对“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教学进行设计:1.精选史料,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活化课堂。2.设置情境,用三个“现场”凸显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3.科学设问,强化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4.联系现实,厚植家国情怀。笔者依据课程标准,把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现场话历程、两个角度析关系、一个反思谈感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大力拓展课程资源,设置多样情境,使核心素养的渗透润物无声。

关键词:历史现场 核心素养 教育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在人教版必修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尝试以多种手段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落实核心素养。

纵观教材,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多。而高一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并重,所以我决定合理开发课程资源,选择一些较为鲜活的历史细节,让学生容易、乐于走入那段历史,让核心素养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

一、精选史料,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活化课堂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过往,而是有温度的记忆,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校本资源,可以使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如:在本课导入时,我播放音乐《怒放的生命》,滚动播放李克强、苗圩等校友图片,标题文字为“他们从这里走出”;结束时,播放音乐《远航》,配八中校园社团活动学生图片,标题文字为“你们在这里起航”;配上教师深情的朗诵:“教育的未来系于你们!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身边一定能走出更多的政界巨子,更多的文化大师,更多的商界精英……加油吧,少年!”这样的设计,既切合“教育”这个主题,又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渗透了家国情怀。

“千语万语不及一张图。”笔者注重选择典型图片,带领学生“神”入历史。如:通过孔子、京师同文馆、开国大典三幅图片,辅以教师的讲述,体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教育的阶段特征:回眸历史,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泱泱大国,2500年前我们有世界大教育家孔子,2000年前我们有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学府“太学”,然而辉煌一时但毕竟为封建专制服务的古代教育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衰落;150年前,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近代中国教育艰难起步;63年前,在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前进的号角。

二、设置情境,用三个“现场”凸显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

为了落实时空观念,笔者在教学中,紧扣课程标准、按照学生的认知逻辑,由浅入深,创设三个历史现场,具体设计如下。

在引导学生回忆古代中国教育、近代中国教育概况的基础上,进入现代中国教育。第一个现场是:1949年12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会场。请学生作为会议的新闻发言人,简介会议情况。(1)会议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党和政府的重视)(2)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个经验,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和工农服务)(3)确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人民教育)(4)围绕“人民教育”这个方针党和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成果?创设这个历史现场的目的是梳理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第二个现场是考场。讲述1973年“文革”期间张铁生交白卷的故事,问:为何会出现这样荒唐的情况?当时教育被破坏的表现和危害是什么?目的是以小见大,让历史显得鲜活,引发学生的理性反思。

第三个现场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考场。播放视频后问:他们为何会有命运的转机?表格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形势,分析 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实施的背景(改革开放;借鉴他国;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第三产业的方兴未艾,知识经济的兴起,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目的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科学性和必然性,进一步理解和认同“科教兴国”。

三、科学设问,强化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本课问题的设计紧扣重难点,有梯度、有层次、有深度、有高度,思辨性强,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小组合作、自由讨论、表格归纳、追问等。

在第一篇章教学中,为了对 “人民教育”这个重要概念进行准确的历史解释,追问学生:什么叫人民教育?为什么要实行人民教育?(教育主权属于人民政府,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这是由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决定的)

第二篇章通过两个角度探究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先提供新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问:影响教育变革的因素有哪些?(经济状况、政治环境、政府政策、科技进步、思想解放)再提供中日对比的相关史料,分析教育变革的意义。(培养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综合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此基础上小结: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决定教育变革,教育变革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必须要优先发展教育。突出本课的主旨,让学生理解教育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四、聯系现实,厚植家国情怀

历史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记忆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培养一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当下,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厚植浓厚的家国情怀。在课堂上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靠机械灌输和空洞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要联系现实,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教学中,笔者引入合肥市教育发展的史料,列举合肥市三十五中西藏班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帮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新中国教育的突出进步就在身边。

在课堂小结时,笔者提供史料,让学生结合我国当前教育现状谈感悟。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教育方面固然有一些不足,但总体看,中国教育在世界上是比较先进的,并且有中华民族独到的教育智慧和文化底蕴。学生会有对教育弊端的“吐槽”,也会有对辉煌成就的赞叹,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成因,布置“我为教育改革建言献策——与共和国教育同呼吸共命运!”课后作业,让学生站在国家的角度积极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培养。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