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机构养老资源供需分析研究
2019-09-10匡敏曲玲玲
匡敏 曲玲玲
摘要: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家庭结构变化和老年抚养比的逐年增长,我国的养老问题面临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机构养老需求不断增长,而机构养老资源有效供给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对我国机构养老的需求和供给现状进行分析,分析供给问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提出如何提高机构养老资源供给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机构养老;养老资源需求;养老资源供给
一、我国养老现状分析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家庭人口基数不断下滑,老年抚养比在逐年升高。“四二一”“八四二一”家庭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现象持续加剧,而“纯老家庭”的出现更是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压力,自2010年起,我国已拥有将近3000万户成了纯老家庭户,他们的年龄都在65岁以上。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纯老家庭”占所有拥有老年人家庭户的比例已经超过30%。这些特殊家庭形式的出现导致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被削弱,机构养老已经成为未来养老的发展趋势。
二、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机构养老供给主体为政府和企业两类,养老服务和产品作为准公共产品,起到提供社会保障和完善社会福利的作用,所以政府公建公营的养老机构为主要供给主体。《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并对完善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人才培养和就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一方面,养老机构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大量养老机构养老床位空置,机构养老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凸显出来。本文将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机构养老资源的供需做出分析,并提出供给优化的对策建议。
三、机构养老资源需求现状分析
根據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稳步上升,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14386万人,三十多年内增长了近2倍。而老年抚养比从1982年的8.0%上升到2015年的14.3%.增长近一倍。老年人口和老年抚养比的持续增长给我国养老服务资源的供给带来巨大的压力。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老年人口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18.3%.而家庭环境不适应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变化后继续进行照料的超过了6成。
四、机构养老资源供给分析
(一)机构养老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衡量机构养老供给数量的主要指标是机构养老床位的供给数量。根据我国2000-2015年养老机构床位数统计,15年间我国的养老机构床位数从113万张增长到了393万张,虽有持续增长但自2013年床位数达到顶峰后就开始下降。在以政府公办养老机构为主要供给主体的基础上,其他形式的养老机构供给主体发展较为缓慢,与实际养老需求床位数相比供给量不足,不能填补公办养老机构留下的供给缺口。
(二)机构养老资源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的机构养老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另一方面,民办养老院却出现床位利用率低、空置的现象,老年人对机构养老资源的有效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机构养老资源闲置和浪费并存。住不起、住不进、住哪里,正成为老年人的养老心病。
机构养老资源供给与需求信息的不对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目前养老产业发展缓慢,市场上呈现出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很多养老产品和服务无人问津: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又难以满足。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在于过分强调以政策为主导,政府为主体,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老年人的真实养老需求,在养老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因为养老需求和机构供给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机构养老服务的供给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造成养老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快速灵敏地察觉这些需求的变化,并对产品和服务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形成市场配置、布局合理、供给平衡、健康有序的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格局。
五、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一)养老机构分层次供给养老服务
通过清晰界定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来确定政府和企业两个供给主体的供给分工。养老事业主要是指带有政府色彩的老龄工作体系,养老服务的供给属于政府行为,具有福利性质:养老产业是指老龄人口产品与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经济活动,属于市场行为。
养老事业的关注重点以购买能力不足的中低端消费的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养老产业则以具有一定购买能力的中高端消费的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养老事业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养老产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私人产品。政府应承担监督职责,保证养老服务产业规范化运行,承担政府的托底之责,即主要为困难群体提供具有公益性质的养老服务。
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养老服务供给的企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来设计和研发养老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针对不同的养老需求,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支付能力,将低端收入老年群体纳入社会养老保障的范畴,由政府解决其基本服务保障:中端收入老年群体应采取政府支持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养老服务:高收入老年群体可通过自由选择高端养老机构来满足自身养老需求。
(二)调整养老服务重点支持方向
失能老年人人住养老机构是刚性需求,也应该是养老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虽然现有的养老机构表面上对接收老年人人住不设门槛,但实际上很多养老机构在对老年人进行评估时,却有意识地拒绝接收较为严重的失能、失智老人,究其原因,现有的养老机构护理服务人员配比不足且护理水平较低,接收失能失智老年人所需承担风险较大。所以,一些养老机构宁愿床位空置,也不愿接收高风险老年人。政府应该加大养老机构接收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政策扶持力度,组织养老机构在失能、失智老人护理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最终形成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供给模式。
(三)拓展养老资源来源渠道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机构养老资源投入不足,应加大对企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弥补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带来的缺口。养老服务投资领域的投资壁垒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民办养老机构在市场准入、政府政策与信息支持等方面,无法与公办养老机构竞争。其次,部分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不配套、不协调、落实不到位,一些规定缺乏指导操作落地的具体程序,比如尽管政策中规定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能够享受民用电价、水价,但民营养老机构由于在与国家能源部门谈判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具体的申请过程中困难较大。最后,现行养老机构设立审批制度程序繁多,让一些民间资本望而生畏。为此,应进一步消除民间投资壁垒,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产业,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宇,唐亚.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困境与出路——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8(6).
[2]李绍纯.论完善老龄化社会的政府养老服务职能[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3).
[3]郝涛,商倩,李静.PPP模式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8(11).
[4]杨立雄,余舟,养老服务产业:概念界定与理论构建[J].湖湘论坛,2019(1).
[5]王建魁.国外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福建金融,2018(4).
[6]杨立雄.中国老龄服务产业发展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69-76.
作者简介:
匡敏,曲玲玲,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