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研究
2019-09-10吴建新
摘要:近年来,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需要,具有全球视野、新经营管理理念、掌握运用经济新常態规律、知识技能并重、多种思维交叉融合、展现能力复合型、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刚需”。改变职业院校传统、单一的专业实训方式,进行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势在必行。
关键词: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经济管理类所包含的专业较多,一般有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财务等。该类专业是研究企业经济、经营、管理的学科。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把经管类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分门别类,借助仿真实训平台,打破专业壁垒,用“大经管”的思维方式和模式,重塑不同岗位角色,构建虚拟社会环境,以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来引领部分专业课程开发,把真实企业经营案例以模拟的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协作交流、创造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企业经营和管理能力。
一、经管类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现状和意义
跨专业实训课程的研究是职业教育领域课程理论研究的延伸,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尤为重视。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亮点,他们重视课程教学,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作为重要任务,让学生努力实践,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掌握技能,使得美国的职业教育领先于世界。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是“双元制”,在课程建设方面也很有特色,它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既重视基础性教育,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毕业一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新加坡职业教育成功得益于“教学工厂”模式,他们的专业和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共同确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对于经管类学生来说,企业让学生参与从方案策划、履行实施、回顾评价的具体过程,校企同时面对企业需要成本、质量和产品等技术难题,在实施中寓教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达国家为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而开发课程建设案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实践借鉴。
目前,我国伴随着经济增速的减缓,就业难成为一大热点问题。在国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随着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越来越复杂,企业对人才的质量也不断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出台了多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为职业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了政策性支持。因此,各研究机构、各院校应根据文件精神,借鉴发达国家的职教理念,加强理论研究和课程改革,不断优化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技能,这对坚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对经管类跨专业实训课程的建设,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把企业生产经常过程和学生的实训认知、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研究方案
经管类跨专业实训既是一门综合实训类课程,又是专业实践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专业认知、课程单项、跨专业综合、顶岗实习这四个实训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初步建设跨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通过经管类跨专业实训平台,全方位模拟仿真的商业运营环境,以学生的专业背景为依托,以工商、税务、金融等机构和人才资源、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以及制造类、贸易类、物流等实体企业融合、统一起来,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企业实际的操作流程结合起来进行模拟运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和全局思维方式。
(二)制订跨专业实训课程标准
作为实训课程,在课程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动手实践为本,根据经管类专业特性,依照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以激励学生的创造、创新为本,制订系列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实践实训类的教材,切实提高专业课程的开发质量和水平。
(三)实施正确的课程评价
在学生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实施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他们打破专业壁垒,打通专业学理,为未来做出商业决策时,能综合地进行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决策是否对企业经营产生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认同感。
(四)搭建跨专业实训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搭建实训平台,提高实训室利用效率,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团队协作、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发展,从而实现“能财会商、懂经营、会管理”的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
三、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研究内容
(一)构建符合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
1.整合各类资源,助力学生发展
目前,各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力度不足的问题。实训忽略了学生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主要还是巩固本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对跨专业综合实训基本上没有涉及,这就违背了职业院校教育目标。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就是合理地运用人的认知规律,把技能转化为知识来加以掌握,综合运用教学规律,再把知识进行提升,形成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得到专业发展、特色发展,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融合专业需求,提升综合能力
依托经管类专业理论知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根据经管类专业特性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对经济管理活动从理性、抽象过渡到感性、具体,将所获得的知识内化为从事经济管理的各种能力,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经营过程中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合岗位需要,构建递进式实践模式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把所学的专业在实训课程体系中不断拓展,帮助学生在了解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内容和运作流程,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等方式。一是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二是使学生能理解与企业商业环境中其他组织、个人的协同关系,对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二)调整和完善跨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1.以提高学生能力主线,优化课程体系
从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出发,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区域经济战略、区域经济发展,以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为突破点,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与企业合作制订课程标准,开发实训教材,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2.以激励学生为目的,改进评价方式
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把个人自评、岗位互评、企业评价结合起来,改进现有的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探索虚拟仿真技术下,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不同的经济主体运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在跨入社会前的职业核心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3.搭建实训平台,优化课程内容
在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把行业企业实践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以真实商业社会环境搭建制造业、服务业、供应链、资本运作实训平台,无形中就提升了课程的内容和使用价值,再利用岗位级、部门级、企业级、供应链级等多个不同的岗位级别,使学生能真实体验商业经济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学促教,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1.改变教师传统教学方式,实现自我成长
开发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可以迫使教师改变原有的固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灌输者,而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让教师亲临商业社会环境,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反思,发现自身教学或实践中的不足,促进教师的自我探究、自我提升,实现教学相长。
2.技术专家进课堂,提升教学师实践能力
企业技术专家直接进入课堂,把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岗位需求带到学校,与骨干教师共同联手,在课程的开发、课程标准的制订、考核评价标准的制订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以虚拟社会环境和模拟企业经营为抓手,不断锤炼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在被教育教学充分利用的同时,还能够成为重要的科研手段和平台,实现实训资源高度开放与共享,实训内容、实训结果以及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能成为教研、科研的第一手基础研究资料,这也是经管类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教师的教研、科研成果的转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四)以企助教,创新校企共建合作体系
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企业的资源优势也助力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企业提供更加接近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力求让学生有置身于实际企业和市场环境中的体验感,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二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三是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打破专业壁垒,带动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实现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实训室的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更好地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四、总结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有助于经管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学生能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通过协同作战的方式完成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發,立足于本校特色专业基础上,与课程教学内容相互结合,实现综合型、设计型、体验型课程开发的整体合一,提高课程开发水平。
参考文献:
[1]季晓芳.高职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构建初探[J].价值工程.2016,23(7).
[2]王敏.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初探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6).
作者简介:
吴建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副校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和会计学研究,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