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x

2019-09-10王姗珊

科教导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智能制造专业建设

王姗珊

关键词 校企协同 专业建设 智能制造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0.026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directly oriented to posts, so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e should determin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plan based on the enterprise and market demand, adjus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applied skilled talents, revise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so a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service to local areas and feedback to socie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mand of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ocusing on leading enterprise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nova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realiz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promoting the omni-directional integration of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supply side and industrial demand side, and exploring the way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synerg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alent training

1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对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影响

(1)人才培养由“推动式”调整为“拉动式”。在传统的高职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是按照学生毕业后预期岗位需求展开的,而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就业岗位不再是“假想”岗位,而是企业切实提供的真实就业岗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推动式”转变为“拉动式”,由就业拉动招生,更适应产业需求。

(2)招生模式调整为专业大类招生,打破专业壁垒。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人才培养更多考虑的是产业(行业)岗位需求,而这个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更新,学生可以按照企业岗位设置,选择所学方向,因此要弱化专业概念,将招生模式调整为专业大类招生,打破传统专业壁垒。

(3)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实现高端就业。根据对毕业生岗位调研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很少有从事对口设计类岗位,多数是流水线操作工,就业定位和中职学生区分不明显。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将企业课程植入专业课程体系,在校内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即上岗,校企无缝对接,实现高端就业。

2 基于校企协同模式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内涵与措施

2.1 建设思路

为适应装备制造产业行業发展,依托校企协同机制,按照智能制造行业领域发展方向与需求,建立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集群的多个岗位方向。按照其核心职业岗位任职的具体需求,优化专业教学体系,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弱化专业概念,强化岗位方向,按照岗位需求设置教学班,通过与行业内龙头企业深化合作,打造学生高端高薪就业途径,将智能制造专业群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专业群。

2.2建设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跟紧行业产业发展,适应智能制造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建立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育人机制,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深化产教协同共同育人机制,成立智能制造产教协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同时加大协同育人力度。成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联盟,与行业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对接关系,改革以往的合作模式,学生入校即进行面向岗位的企业选择,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与企业深度融合,切实完成共同培养,打造高端高薪就业人才,用就业拉动招生,完成良性循环,努力将智能制造专业群打造成为校企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双高品牌专业群。

2.3 建设内容与措施

2.3.1 改革招生模式,适应企业需求

在以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学生毕业后拟从事岗位进行培养,以基础的机械加工工艺、传统的加工方法为主,以简单的设计知识等为辅,以车间管理等为拓展构建课程体系,这样设置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合从事装配工、操作工、维修工等基础岗位。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后,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为联合培养,订单定向,学生入学即入职,针对就业单位与岗位进行深度培养。

专业群按照大类招生,设置行业平台课程,在第一学期结束时,邀请合作企业携工作岗位进校园,组织学生进行校企对接第一步,学生家长直面企业。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提升课程前后关联性,专业主干课和技能实践课互为基础,交替上升。同时开设专业基础知识储备课程和实践基础技能储备课程,在实践课程模块中,开设针对专业主干课程的单开实践课程进行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夯实学生的专业技术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

2.3.2 合作高端企业,培养高薪人才

与一汽集团、中车集团、中船集团、中达电子、武汉华中、招商局重工等国内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合作,成立智能制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联盟,以“面向高端产业、服务高端企业、定位高端岗位、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校企共商人才培养大计。同时作为服务发展的一个分支,成立智能制造产教协同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助力企业技术转型升级同时提升学院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搭建校企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推动教学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建设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企对接,铺设直通岗位的人才培养通道。

2.3.3 弱化专业概念,就业意向重组

从专业群内部打破专业壁垒,弱化专业概念,专业群的学生按照大类招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基础平台课学习,同时完成与企业的首见。统一组织合作企业,携带所提供岗位需求及岗位待遇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直接面对面宣讲,让学生和学生家长对企业有感官认知,从而完成学生就业意向选择。根据学生所选就业意向,成立不同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向班,完成第二学期教学,同时,组织企业工程师进校园授课,组织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提前认知未来工作岗位,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堂,校内教师的系统讲解会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丰满、完善。通过企业师傅的“传帮带”解决问题,将晦涩的知识从课堂搬到生产一线,从平面变为立体,让学生掌握起来更直观,更深刻。

2.3.4 面向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

根据对毕业生岗位调研得知,高职院校毕业生很少有从事对口设计类岗位,更多是操作工位,因此,基于人才培养出口问题,开设更多特定技能应用类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应用该技术技能,将以往的“产品设计”类主干课程调整为“工艺实施”类理实一体化课程,将课程重点从理论设计调整为实际应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优化升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更注重实践技能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一次就业面对岗位的能力。

2.3.5 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根据企业调研所知,所学广而不精的毕业生并不是企业所稀缺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对比“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更青睐于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所谓的“金蓝领”。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所面临的考验就是如何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优化学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方法。

调整专业教学体系,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化为“3+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效果良好。所谓的“3+3教学做一体化”就是指在学生在校期间,学校提供三个教学资源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综合素质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兴趣与程度选择不同的平台进学习,比如通过公共基础平台夯实自身通识文化基础,通过学科基础平台完善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综合素质平台提升自身技能的岗位应用能力等。

2.3.6 与时俱进,凸显第一课堂效率

随着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更多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被引入常规教学,能够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际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有限的第一课堂中,教师更精准地把握教学脉络,凸显教学效率。

2.3.7 以赛促教、开设第二课堂

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按照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应用技能类型开设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技能。同时,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进行同步人才培养。设置院校技能比赛,以全国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为风向标,开展院校级技能比赛与培训,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培训学生过程中,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利于后期的因材施教。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通过与兄弟院校横向交流比较,开阔眼界,发现不足,取长补短,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提升学生技能。

3 结语

任何模式的专业群建设核心本质都是为了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是人才对岗位的适应性,因此,基于校企协同的共建共荣模式是当前職业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职业院校还应建立长效的毕业生追踪服务机制,通过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检测人才培养质量,预测人才需求趋势,不断调整、改革、创新,培养出更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地方、服务于社会的真正有用的人才。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高教科研课题(JGJX2018D490)

参考文献

[1] 柳国梁.地方高校的服务转型与内涵式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6(1):1-5.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A/OL].(2011-06-23)[2016-12-2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041868.htm.

[3] 李利,李斌.基于辽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视角透视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辽宁经济,2014(3):58-59.

[4] 章新蓉,顾飞.开放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12(36):117-119.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智能制造专业建设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