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9-09-10汪慧
汪慧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和课改的推进,我国语文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德育工作的开展。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语文德育教育工作还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正确地认识德育工作开展的紧迫性,为此,本文就从当前语文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出发,逐步探讨了如何有效地解决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工作的问题,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语文教育;德育教育;氛围;个人情感与意志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不断加强语文教学和德育 教学双重作用,才能更为科学有效地推进语文教学工作。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德育工作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丰硕的成果,所以也没有哪一种课程教育能够像往常一样,其本身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这样,笔者就能够尝试通过尽量挖掘语文教学素材中的德育因素,并能够以知识为载体,这样才能在当前的教学中尽量渗透德育教育的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做人”和“做事”等方面实现完美的统一。
1 深入钻研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文质兼美的课文孕育着丰富的育人因素,它们的具体形象又为学生乐于接受。凭借教材,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给予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渗透德育的必由之路。1.面对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历史重任,老师们必须要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把培养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又有丰富科学知识,较强适应能力的新人视为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牢牢记住,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2.教师可以从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如: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蕴含着深刻德育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悟出其中道理;通过多读,在教师的正确点拨下体会文中的情感;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及影视欣赏等途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3.教师要准确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德育因素并不是很明显易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细心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深入挖掘,让学生可以受到感情教育。
2 借助史例典范,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专长爱好,教者借助语文课堂的优势,可围绕“欣赏我自己”“谈谈我的兴趣”“说说我的理想”“我成功了”“成长的喜悦”等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正确对待生活,敢于正视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增强努力进取的信心。再适时地利用一些史例,如“凿壁借光”“孙康映雪”“闻鸡起舞”“岳母刺字”;或现代的“童第周”“华罗庚”“张海迪”“杨利伟”;或我们身边的范例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借语文课堂这架望远镜,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充满学习的内动力。
3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更有新意、有新鲜感,而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途径便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广泛联系,连贯所学,这样便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求知”心理,达到间接“德育”的目的。譬如,可扩大阅读面,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疏离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可进行立足深远、穿越时空的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沿承和发扬。借助大量的阅读,使课堂内的知识立体的呈现在历史与文化的时空中,既学了点,又识了面;既读了“语文”,又陶冶了情操。
4 在语文课外活动渗透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错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5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不断自我完善
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通过语文教材《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海伦·凯勒》、《滴水穿石的啟示》等课文的教学,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可以结合单元教材让学生写作文重点,记人就记本班学生,写事就写本班事情。这样班级里模范同学生先进事迹就得到了张扬,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的样样工作都走在了前面。
总之,语文教学实践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要联系现实,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准德育教育的渗透点,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中。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德育的非理性视角[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1(1).
[2]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杨叔子.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