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2019-09-10吴冬红
吴冬红
【摘 要】向高中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活动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活动,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从高中生物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出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生物课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策略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在高中生物课中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
2.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
3.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生物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只能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开展,或只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专利。事实上,每一门学科中,甚至每一节课,均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理应在研究性学习上做足文章。有关人士也指出,设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一种过渡,研究性学习应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体现。当然我们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可以进行一些较大的课题研究,而在平常课堂上可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或大课题中一个小环节的研究,但必须是由这门具体学科或其中的具体内容引起的“研究课题”,其“研究量”可小到几分钟甚至几句话,但必须是经过学生讨论、分析、综合、总结的,或是独立完成,或是合作完成,或是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是为生活现象寻找理論依据等等。其课题的产生可由教师根据案例或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更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在此“研究”中仍是配角,对主角———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如笔者在复习“植物的组织培养”时,提出为什么“能保持亲本的性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让学生把“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过程进行比较,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就会比老师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也会使学生学得灵活、学得有兴趣。
例如,在讲到温特实验前,笔者首先提问:“达尔文所做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靠吗?”学生回答:“不可靠,只是推测。”笔者接着提问:“这种推测应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呢?”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仪器来测,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化学显色反应的方法,这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方法可操作吗?如果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是否有什么材料可以收集它呢?这样,很自然就引入到了温特实验,然后提问学生:“在温特实验中,琼脂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知道琼脂是否吸附了尖端产生的物质?”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应该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即分别把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和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通过把温特实验转变为学生的研究性实验,使学生很好地领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并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 课堂教学是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的两个最重要的能力,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决不是靠每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就能解决的,所以必须把它贯彻到每一节课中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生物学教学在此大有用武之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引导自主研究
生物教学中涉及不少生物标本和模型,正确指导学生对其结构进行认真的观察,将激发起学生开展自主研究的兴趣。例如,学习“DNA的复制”时,先指导学生对DNA的双螺旋结构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复习和识别各个组成部分,教师提示学生要搞清楚各个结构的特点。再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DNA的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2.要求学生大胆实践,开展模拟探究
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变成现实,而且可以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升华”。所以笔者在讲授“植物的向性运动”时,就指导学生开展用绿豆培养的实践活动,并进行仔细观察根芽生长的过程。利用已有知识探究,最后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总之,研究性学习进入学生生活,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客观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进取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对推动教学改革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实质上,它将带来教法和学法一次新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