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综合能力的有效策略
2019-09-10刘敏姚娜杨杰
刘敏 姚娜 杨杰
摘要:毋庸置疑,在语文教学中,汉字书写教学是一种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教学内容,而汉字书写能力也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将谈一谈应该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汉字书写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汉字书写 教学策略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汉字作为汉语书面语言的基本载体,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工具,所以汉字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它不仅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的沟通越来越多被电子化的输入取代,而真正用笔进行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这种现象已经对学校的学生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初中阶段,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汉字书写的要求有所放松,所以学生在汉字书写中存在的问题是较为严重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用更加恰当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提升。
1.言传身教,做好示范
不难发现,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个人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其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所谓言传身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写好汉字的重要性,二是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有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才能逐渐使学生的汉字书写得到规范。
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写好汉字的重要性,我主要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一,从实用性来看,汉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载体,是记录和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第二,从艺术性来看,汉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观大方的汉字会给人一种美感,而这种美感具有供人欣赏的艺术性;第三,从个人成长来看,汉字书写练习是一种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同时,“字如其人”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汉字书写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人的内在气质。此外,我在教学中还会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在写板书时会努力做到美观大方、工整规范,绝不会随心所欲,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时,我也会用整洁的文字提出修改意见。最终,通过我的言行引导,逐渐使学生一些不良的汉字书写习惯得到改善。
2.趣味教学,强化意识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普遍感觉单一的汉字书写练习是比较枯燥的,这导致学生对汉字书写练习缺乏学习热情。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趣味化的教学,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汉字书写练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汉字书写教学的效果。
在本班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汉字书写的热情,我会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以下几种:第一,通过有趣的故事进行引导。在汉字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的书法家,而这些书法家通常都是通过刻苦的练习才取得伟大的成就,如:王羲之为了练字每天都会临池学书,最后使清水池变成了“墨池”,欧阳询曾经在古碑旁露宿三天三夜,只为了揣摩碑文,岳飞曾经在沙土上练字……通过这些故事,使学生领略了书法家的风采,从而激发了学生学写汉字的热情;第二,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我会广泛收集各种类型书法作品,引导学生从这些间架合理、笔画清楚、端正严谨的汉字中体会汉字美,从而使学生感受汉字艺术的魅力;第三,组织竞赛活动。我会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毛笔字、硬笔字书法竞赛活动,对于一些书写水平高以及一些练字效果明显的学生,我会给予一定的奖励。最终,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汉字书写热情。
3.耐心培养,加强指导
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培养,通过长期的指导来促进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提升。
為了强化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了指导:第一,指导学生临摹。通过临摹的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标准,在临摹的初期,我会让学生一笔一笔进行模仿,然后再从局部过渡到整个汉字的模仿,最后才是逐句逐段的模仿;第二,指导基本间架结构练习。在汉字书写中,汉字基本的笔形、书写的基本方法、笔画的位置、结构,如:点、横、竖、撇等基本笔形以及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汉字书写规则,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第三,进行个别指导。由于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我在教学中也会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最终,通过长期的指导,使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总结来说,在当前初中语文的汉字书写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汉字的基本特点以及学生的书写水平采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方细平.浅议如何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J].语文课内外,2018,(30):271.
[2]李瑜.初中语文教学中汉字书写不可忽视[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