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可染与陆俨少“传统观”之差异

2019-09-10邝恩恩

青年生活 2019年29期
关键词:李可染中国画上海

邝恩恩

在当时封建清王朝被推翻,民国刚成立的社会时势大变迁环境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学习是要有三个条件,家学、师承、学校。对于陆俨少来说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首先是家学,陆俨少的父亲小时读书很聪明,本来理应考科举走仕途,后来却弃文经商。但其文学修养胜过一般读书人,并且能写一手小楷。陆自传中虽没详细描述他父亲如何教他认字读书,然陆俨少的传统文化熏陶比一般百姓家小孩好多了。相反,李可染却是一个白丁。据李可染介绍:

“父亲李会春早年穷苦,在乡下生活难以为继,逃荒乞讨到徐州,起初下河摸鱼为生,……后来在饭馆当学徒,找了一家商店的卖包子。由于他聪明刻苦,节衣缩食,渐渐有了点积累,别人看他为人厚道,就帮他与弟弟会林合伙开了个饭馆,叫做宴春园。”

既然贫穷又多难的家庭环境,根本没有条件影响李可染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李可染却在自传中说出,少时缺少教育的条件下,如何冒出爱好艺术的苗头?

“大约是我的父母没有成套的教育子女的方法约束我的缘故吧,我在童年变自由发展成为一个艺术的倾慕者和学习者,为了爱好胡琴的曲调,我常常尾随乞食的音乐家大街小巷溜达整个的晚上。一张好的绘画更会叫我骇目惊心,如失魂魄。我吃饭的时候,用筷子在桌子上画,睡觉的时候,用手指在席子上画,这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由此可见李可染在没有家学的光环之下,却从父母中得到的莫大的自由,一种开放式的、民主的自由,这种自由氛围使李可染的艺术观萌芽植根于乡土文化、大众文化。从而形成后来李可染转益多师的学习观。再说,真正启蒙李可染对传统文人画的认识和学习,是快哉亭下的钱食芝(1880-1922),但两年后钱食芝去世,李可染对于传统文人画学习到此为止,这跟陆俨少一直沉溺传统正统文人画是截然不同。直至到1943年李可染再次下决心用“最大力气打进去”,拜民间艺人齐白石与高古博学的黄宾虹为师,才得以对传统绘画有更深入的研究,进而提高中国绘画笔墨技法和个人修养。对比一下陆俨少的求学生涯,如上节所提到,本来想去上海美专的陆俨少,正因为其父亲缘故,错过了一次绝佳的接触西方进步思想和学习西洋画机会:

“他说即使要学画画,也应该多读些书,读书太少,不宜过早学画。”

“他知道我要学中国画,听人说上海美专注重西画,学中国画到无锡美专为好。”

当然,对于这次机会的错过,陆俨少本人没有过多抱怨与遗憾,反倒是十分怀念向王同愈学做诗的经历,以及对于后来能拜上海大家冯超然的门下学画,表现出莫大的荣耀和骄傲。

说起上海美专,它是1912年11月23日成立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是一所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专门学校,创办人刘海粟。1921年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23年改中国画科为中国画系。对于上海美专,陆俨少错过了,但李可染却选择了它。16岁的李可染小学毕业,他选报的是上海美专培养小学师资的初级师范科,学习图画手工和水彩画。据李可染回忆:

“这是一个商业式的学校,入学不必经过直接考试,上课也很随便,没有严格的基本训练,根本满足不了我一心向学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当时上海美专负责中国画教学的是吴昌硕的门人诸乐三、潘天寿等人。李可染虽没机会直接学到吴派笔墨,但也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吴派作品。毕业之后,李可染回到徐州,当徐州第七師范附属小学美术教师,同时在徐州私立艺专教木炭画。后来1929年,22岁的李可染得到母亲的支持去报考刚刚成立不久的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受到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口号的林风眠赏识,被录取了。开始接受克罗多和林风眠西方油画和素描技法训练,结识不少像张眺(地下党员)有着进步思想的同学,并加入了“一八艺社”,以及后来投身跌宕起伏的爱国救亡宣传事业。李可染回忆道:

“这是我一生比较重要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我开始认识社会和什么叫革命的起点。这一时期对我一生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由此可以概括地说,因为家庭环境原因,没家学背景的李可染,得以自由地在民间艺术和大众文化中寻找快乐,接触到传统文化以外的新鲜的带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养料,也为了后来深造国立艺专,学习西洋画;拜民间艺人齐白石,研究传统笔墨,埋下伏笔。再说,如果没有父亲的阻挠,陆俨少选择了上海美专,跟潘天寿学国画的话,那陆俨少以后的人生观和职业选择也许会因此而改变,绝对不是后来以“正统自居”文人画家的面貌出现在近代美术史。

猜你喜欢

李可染中国画上海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书画名人汇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