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2019-09-10毛洪烨赵岩耿志豪

青年生活 2019年29期
关键词:上位朱元璋

毛洪烨 赵岩 耿志豪

摘要:由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起初只不过是农民军首领郭子兴手下的一名普通士兵,然而在激烈的兼并争夺中,力挫群雄、推翻元朝,成为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其成功的主观因素究竟何在? 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关键词:朱元璋 成功之道 上位

一、志向远大

这点和所有的皇帝是一样的,小时候的朱重八尽管没有太好的条件,但是却在周围的小伙伴身上当起了皇帝,叫小伙伴们三拜九扣的,从此在朱元璋的心中就立下了皇帝的靶子,一步一步到达这个顶峰,这一点不光是小时候可以看到,就是在被郭子兴收为义子后,当城中的五位大帅都甘心蜗居在小小的濠州城并为了这个弹丸之地你争我斗甘愿拼个你死我活的时候,朱元璋却另辟蹊跷,和郭子仪提出建议要远走他乡去建功立业,不为私利和舒适的生活而动,这说明朱的眼光比他们更高,眼里装满的是全国,不象那些好汉们那样放任自己。今日狂歌痛饮,明朝弃尸马前。他参加起义,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也不是出于对“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向往。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慎重选择,他要的是安身立命,飞黄腾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那些看出五步之外棋局变化的人,才能笑到最后。小小的濠州城只是他将来以后辉煌腾达的一枚棋子。还有,在许多义军纷纷称王称帝的时候,朱元璋的表面却平静如水。难道他真的不想吗?想,哪个人不想当皇帝啊,平静的表面之后有一颗更理智更巨大的野心,那就是最后的无与争锋的开国大帝,而不是短暂的表面的风光!

二、忠义立事

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义字当头,特别是这些道德礼仪被用于统治阶级的精神工具后,忠义二字就变的犹为重要。所以,只要不涉及到威胁地位的原则问题,朱元璋就做足了忠义这方面的文章。这无形中为自己捞了更多的人气和政治资本。这些不光是笼络了一大批替自己打天下的将帅和能臣,更是顺应了最底层的受苦受难的百姓的民意。也许这些在早期的忠义的确是朱的本性。比如在小时候放牛的经历中和汤和、徐达等人在杀了地主的牛和小伙伴一起分吃牛肉而独自承担后果的事情上,在不顾自己生死给后来成为自己的马皇后的父亲诵经超度的事情上,都可以看出来,忠义是朱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也是他为人处事处处要求自己的。这样做有些可能真的是自己本意,但是我认为一部分还是为了自己为打江山而做。朱元璋领导起义军均为普通百姓,自己又无优越的条件笼络四方豪杰。唯一能用到的就是为人丈义,信守承诺。从在濠州州街头指挥一群乞丐、小混混到后来的军中首领。每件事都做得光明磊落,舍生取义,所以才令手下兄弟无一不服。常遇春曾经当强盗时误打朱元璋险让他丧命。朱元璋为了蓄积反元力量不记前嫌高升常遇春为副帅更加深受众人尊敬。李善长本来是在定远已经答应跟随朱元璋了,可是后来郭子仪收了朱的帅印后李却又被郭收于帐下,后来朱元璋重新做了大帅还是让李善长做了自己的幕僚,并不计前嫌委以大任。所以,不难看出一个当皇帝的,一定要有让人臣服的魅力和品行,特别是创业阶段,之所以说明朱的忠义一部分是别有用心的,是后来证明,如果真的奉行忠义到底,到后来自己做了皇帝就不会无辜的杀了很多和自己同甘共苦打江山的兄弟。

三、善于用人

朱元璋善于在危机处理中发掘人才,实际上,朱元璋虽是粗人出身,却十分重视对人才的适用,在用人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在他的建功之路上,武有徐达、汤和、邓俞、常遇春,文有刘基、宋濂、吕昶、李善长,这些人在大明王朝的建立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初出走濠州,朱元璋只问郭子兴要来心腹勇士十八人便可看出朱元璋将人才视为走向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统军的朱元璋不仅重视武将,对文臣也同样认为不可或缺,从李善长到刘伯温,从吕昶到宋濂,甚至杨宪和胡惟庸,朱元璋都能做到知人善任。而且,虽然李善长曾转投郭子兴,刘伯温生来带着读书人的孤傲,吕昶、宋濂都曾是元朝官员,杨宪和胡惟庸也各有是非,虽然朱元璋也曾有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但他在人才的使用上总能不拘一格,最终将着眼点落于他们的可用之才上。同时他还善于居中平衡各方势力,让所有人才都甘心为他所用。此外,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为了广招天下人才,特地修建礼贤馆,并极为重视科举选人,这些都显示了他的求贤若渴和礼贤之心。

四、治军有方

朱元璋认为,“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所以,他又大量招募军队。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一支拥有数十万人的正规作战部队。朱元璋治军有方,把这支队伍训练成为一支充满生气的劲旅.关心爱护将士。朱元璋不搞特殊化,与士兵 同甘共苦,上阵则身先士卒.凡军中有所得,皆无所取,“辄令分给群下。"让士兵家室完聚,能够享天伦之乐。朱元璋待将领也恩礼甚厚, 用情感把军队凝固成为一个团结紧密的整体.故每遇战.上下同心、不避矢石、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斗力极强。1363年的鄱阳湖水战就是有力说明,朱元璋严于治军,不仅保证了 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五、目光高远

领导者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往往决定了所属团队最终发展的上限,朱元璋关键时刻的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历来被人所称道。在朱元璋的整个起事过程中他都一直贯彻着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总体发展战略,在义军得到初步发展之时,朱元璋在身处陈友谅和张士诚南北夹击的不利局势下,根据对陈张二人的行事特点的分析,果断采用分而克之的基本战略,将战斗重心首先放在与陈友谅的对决中,而在面临陈友谅大军压境之际仍果断分兵营救小明王,从而维护了义军的义名。同时,朱元璋很善于在危机中考察下属,挖掘人才,在陈友谅数十万大军压境之际,军中文武都已成乱麻,大部分人都瞬间没了主张,而朱元璋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出来稳定军心,而是故意躲在帷帐后观察此时所有文武官员面对危机关头的举动,并将其记录在纸条上,朱元璋通过这个办法很好地来判断出了哪些才是危机就要关头真正靠得住值得委以重用的人才,通过一次次的危机为自己收获了一大批的可用之才。

以上都是朱元璋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的大部分原因,当然一个皇帝身上所具备的很多常人没有的特质还是有很多的,我们只能从大体上来分析了。还有这些也只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前的所谓打天下的成功之道。

猜你喜欢

上位朱元璋
最含蓄的画谏
画谏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从干国祥老师的课堂教学说起
牛奶“上位”史:食物界“万人迷”是怎样炼成的? | 壹读百科
朱元璋卖药
简谱车轮的摩登“上位”
草莽皇帝朱元璋
基于VC的PLC数据采集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