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教师为主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019-09-10董树伟

青年生活 2019年29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主体政治

董树伟

摘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在坚持教师主体地位前提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建立、完善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关键词:教师为主体;高校思政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重视,并对其提出了系列新要求。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日益重要、迫切。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显重要。

一、以教师为主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

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高度评价教师队伍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方面的重大作用,深情嘱托广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并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而且是做一个知识层次、内涵修养普遍较高的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承认、坚持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

二、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亟待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一)目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在大变革、大调整,各种思潮进入高校并影响着广大师生,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变化趋势,在少数教师中甚至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不良现象,从而给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问题。

(二)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呈现新特点

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的关注与参与更理性,在价值取向上虽能兼顾国家与集体利益,但更加注重个人的实际利益和成长发展,价值观念多样化、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会更敏感,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三)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首先,高校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人员、经费和体制的保证;其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理论学习、思想教育与教师生活、工作的切合度不强,效果有待于提高;再次,许多教师工作量日益增大,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时间、精力不足;最后,对教师的个性、心理、兴趣、爱好和处境等研究不够深入,导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等。

为此,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要结合教师的思想实际和正当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引领、思想教育、情绪疏导和行为指导等,使教师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利益需求,形成正确的思想动机,采取适当的行为,切实形成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三、建立、完善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一)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做到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要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解教师之所忧;要积极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多部门的合力联动效应,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应定期听取各部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汇报,研究落实相关措施,切实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配合,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造性地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工作形成合力。

(二)建立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常态调研机制。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关乎教师为谁服务的问题,关乎教师以何种态度对待教书育人的问题,关乎教师以多大的热情投身学术的问题,关乎教师传输何种价值观给学生的问题。一个教师影响一批人,教师的观念可能会影响一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回忆“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教师的思想是大学生“三观”的源头之一,教师的思想如符合传道授业解惑、符合社会赞许、符合大学生合理需要,则会带给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能量。反之,则会带给大学生负面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必须了解高校教师的利益需求和思想实际,建立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常态调研机制;要通过座谈、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了解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注的问题,并适时汇集民意,释疑解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同时,要高度关注教职工的利益诉求,积极为教职工办实事,建立并完善诉求反映渠道,着眼教职工幸福,抓民生工程,促进校园和谐。

(三)切合教师实际,分层推进、多措并举。

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学会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类指导,结合教师的年龄、职务、职称、思想实际等,有针对性地推进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要通过高校各种形式的学习,形成以中层领导干部、普通教职工、基层党组织、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平台,实现领导领学、专家导学与基层互学、教师自学相结合,形成学校院系、校内校外之间理论学习资源的良性共享機制。在学习形式上,也要改革创新,着力多措并举,搭建便于广大师生参与的活动平台,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改革评价机制,使教者重道。

好的评价机制使教师不为职称所累,不为名利所累,能够安心从教、静心从教、全心从教。

改革评价机制,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连续性问题。设立评价指标旨在指引教师努力的目标、方向,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非为了管住教师;是为了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而非遏制其创造性。因此,评价标准需要符合教师总体水平又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频繁变动的评价机制可能带来教师的无所适从、精力分散而影响教师的本职工作。二是合理性问题。合理即要合事理、情理,合个体、整体提高的要求。评价标准必须符合教师群体的总体实际,不宜过高、过低。否则,均不能实现既定目标。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引路人的责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立足于教师这一“主体”的需求,跟进影响教师思想状况的社会变化,了解教师的思想实际和利益诉求变化,尊重教师自身的价值,遵循教师发展的规律,激发教师“自教自律”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向,促进高校教师自由全面发展,助推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2018.5.2,《人民日报》发表的《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2013.7,张艳《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发表的《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3.2015年,柏成华在《毛泽东思想研究》发表的《毛泽东人本思想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义探析》[2015,26(4)]。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主体政治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办公室政治
何谓“主体间性”
幸福从“心”开始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