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高专教育考试改革

2019-09-10胡绍华

锦绣·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考试改革高职高专

胡绍华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高专教育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考试环节、课程体系改革、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等方面阐述了考试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考试改革;考试环节;课程体系改革;考试方法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则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反应学生学习质量,也反应教师的教学水平。《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中指出: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应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集成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构建、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体系。

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还是以一次期末考试“定终身”,单一的仅以记忆为主,统一试卷、统一答案、统一评分的考试模式却无法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得过且过,靠临时突击来应付考试,这样使得教与学无法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这种方式既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联系,更违背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职业化”人才的宗旨。其主要表现是:

(一)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我国传统文化重知识本位,轻视能力的思想,加之客观知識便于命题、考核与评定,所以现在的考试内容多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同时又偏重于多样态知识中的结构化、原理化的记忆性知识。这种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往往导致思考、判断的依赖性,导致想象力的匮乏,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另外,考试脱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实际,就会处于一个封闭的自循环状态,不仅弱化了其文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局限着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结构。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划范围,定重点,结果助长了一部分学生的惰性,造成了学生成绩优劣不分,引起一些学生心理不平衡。这严重伤害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破坏了良好的学风建设。

(二)考试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考试理应是为了解教学双方的活动现状、诊断教学困难所在、获取改进教学活动为目的,是对学生学业、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作出阶段性评价的考试。而现实则是考试过多的关注总结性考试,并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唯一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排出名次供职能部门使用。这种不科学的滥用总结性考试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不良倾向。

(三)考试方式比较单一,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背离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目前高职考试方式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一一多以闭卷笔试为主,这种方式有很多弊端。考试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限制了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技能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脱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考试功能异化

考试本具有评定、诊断和反馈、预测、激励、选拔等功能,但在现实高职教育考试中却严重异化,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甚至将学业分数同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结合。只重视分数的多少,不去深究分数体现的价值,这样只能限制教师教学与考核的创新思维,导至学生学习惰性大,并在考试中作弊以求较高分数。考试功能的片面化必然导致教学的异化——师生教学仅为考试服务,考试就意味着课程的终结。这种考试只能部分反映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其他素质片面缺失。

由此可见,在高职教育发展迅速的今天,高职考试方法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适应的问题必须解决。

高职院校考试模式的改革应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来判断采用闭卷、开卷、课程论文、大作业、口试、实际操作、小组辩论、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形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结合的方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改革课程考核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考试考查环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加大平时成绩分值,压缩期末考试比重,平时成绩形式可以多样化,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实行口试、面试、作业、出勤、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服务模拟,把同学们分成酒店工作人员和客人两组,根据实际服务效果打分,并把这个成绩加入期末成绩。通过这样的考试形式,既可以考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岗位技能等学业内容,又可以了解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场应变能力等非学业内容。

(二)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考试内容

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培养为目标”的宗旨。加大“实训”、“课程设计”等专业技能实践成绩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比如,可以把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中餐服务与摆台、西餐服务与摆台、餐饮服务礼仪等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就能接触到企业在实际运作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三)针对各个专业特点及课程内容,采取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

高职院校考试模式的改革应在明确不同专业与不同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不同需求的前提下,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以“必需、够用”,注重技能培养为原则,科学命题,合理选择考试类型。以酒店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务》课程为例,传统闭卷考试,为兼顾知识点的全面性,会出许多死记硬背的考题,对学生的酒店信息管理软件操作能力无从考核。如果改为开卷考试,又会造成学生忽视对基本概念和术语定义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开卷、闭卷、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对理论的推导和运用能力。用开卷考试考核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查找资料,调查、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对信息系统的操作则以现场问答、实际操作形式进行,以达到考核教与学效果的双重目的。

由此可见,学科中以基础理论为重点的课程,仍可采取传统笔试形式,用以考核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中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密切联系的技能与能力考核,可根据不同专业对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结合教学方法,将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或不同方式组合,侧重于对技能和能力的测评。如笔试(闭卷、开卷)、口试、实操考核、完成项目设计、调查报告、读书报告、论文、作品、计算机或网上在线考试以及各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等多种形式。不同的考核形式各有利弊及不同的适用范围,这要求我们不断摸索,优化选择最合理的,能够突出技能培养的考试形式。

(四)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职业课程的考核应以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重点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平时作业、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和环节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完成作业,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具體的考核形式应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以及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确定,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实施过程化形成式考核。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间或采用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大作业、口试、案例分析、小组辩论、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十二种形式;技能模块以操作考核为主,采用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等形式,使得考试模式过程化,并允许学生根据自我个性和实际在过程化考试形式中自主选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往往反映他们做事的态度、为人品格、面对困难和逆境是迎难而上还是步步畏缩,甚至可以折射出其职业道德。

总结性考核主要是指一门课程结束后或一个学习阶段完成时所进行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测试。其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所达到的程度,以此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据此判断学生在后续课程和就业中成功的可能性,从而反馈和指导下一轮的教学工作。

因此,应该将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的总结性考核相结合,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合理公平化,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使得教学成为一个又结构的、系统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五)借鉴国外先进的考试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的不断研究和推广,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必将替代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如借鉴英国bete教学模式,考核“以课业为形式、以证据为依据、以成果为标准”,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以完成课业为主要考核评价形式,多种形式并用。这种考核形式改革了高职教育的考核评价方法,适应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的需要。

(六)把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活动纳入考试成绩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针对高职教育的比赛活动越来越丰富,比如,各省市地区的职业技能大赛、职业百科知识竞赛、职业技术比拼等。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与其他院校的比较中找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为以后培养“职业化”人才调整方向。

(七)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内容纳入考试成绩

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可是实习的效果却没有在考试成绩中体现出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那么在实习中就有可能出现推诿工作、漫不经心、迟到旷工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必须把学生在企业的实际表现情况通过企业管理者打分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而调动学生主动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考试模式改革应与本课程的教学要求相结合,以及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找出适合的考试模式。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与本专业对于这门课程的定位相结合,课程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是需要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亦或对学生之后考取专业证书有要求。如若需要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最好的方式是安排学生实践,在实践中给学生加深专业知识掌握,培养其专业技能,并形成本行业的工作操守。实践期间的考核包括知识、技能、操守等,以此作为本课程的考核结果。如若有关乎到学生以后考证的课程,应该在授课的同时加强学生习题的练习,找出相关考证资料和试题,让学生在平时就掌握一些关于考证考试的技巧,以便以学生考得相关专业证书为考核依据。

总之,考试模式改革的目的是使师生对考试有进一步的理解,把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和课程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应鼓励教师大胆地对考试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推动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发展,促进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职教育的考核工作应紧紧围绕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探索建立符合时代特色和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职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变考试是教学过程的“终结性环节”为教学过程的“促进环节”,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激励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使考试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成为总结、提高,综合学习的过程,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改革考试改革高职高专
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研究
“2+X”培养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
《PLC技术及应用》高职课程考试改革探索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建构意识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张动物学试卷的思考
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