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2019-09-10廖爱周

锦绣·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渗透措施传统文化思考

廖爱周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育领域全面深化,关于传统文化渗透措施的研究,需要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语文课堂互动环节,学生们应该自主分析一些问题,然后提升思维水平,教师应该指导他们理解传统文化,认知传统文化,并且成为传统文化的发扬人。通过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和谐的氛围中继续探讨关键话题,初中生学好了基础知识,走向更大的成功指日可待。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措施;研究;思考

引言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固化,多数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并不和谐,教学效果就会很差。学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科成绩的进步空间也十分有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改善弊端现状呢?笔者建议,重新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整合课程资源,在坚持“以生为本”原则的基础上组织特色的教学活动,方便学生体会传统特色,完善认知体系,扩大想象空间,将来有机会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新生活。

一、善于结合传统的风俗节日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风俗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个重大节日最有传统特色,教师们将其利用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还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范围,让他们在积极思考、小组互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取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比如,中秋赏月是学生们都懂得一个习俗,教师在讲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便可结合中秋节本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孤身一人在寺庙中,突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再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教师在讲授琦君的《春酒》一篇时,便可结合春节这一传统习俗,进一步分析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提起端午节必不能少的一个人便是屈原,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离骚》作为课外补充,拓展学生语文知识。还如,重阳节登高、赏菊等是必不可少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最佳篇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重阳节的习俗等。

二、让学生深刻领悟文化内涵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朗诵让学生先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美。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入诗词中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情绪和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并吸取里面优秀的传统文化。如讲解《春望》这首古诗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安史之乱的纪录片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告诉学生这首诗正是描写安史之乱的国家破碎的场景。然后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先感受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入古诗中去感受当时的战况。“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碎的忧伤,通过学习这首诗,加深学生对爱国的认识,从提高学生爱国思想和民族危机感。

三、阅读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

在分析作品时,要学会知人论世,摒弃局限的解读,而把作品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在对作者生平以及行文风格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比较同时代作者的共性特点,便更容易理解作品。如课文《岳阳楼记》就需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如果仅从表面上来看,学生只能看到范仲淹劝勉滕子京成为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以国家为重、有修养的人。而如果结合范仲淹的生平就能够体会到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劝诫滕子京,也是在勉励自己,他渴望实现政治抱负的坚强意志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不应当只停留在表面,而应当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结合起来,使思想层面提高,避免因为分析而分析的教学状态,使得充满文化底蕴的语文缺乏生机与活力。挖掘作品的思想,要站在把握作者思想历程的基础上,去体会、去分析文字背后所带给我们的惊喜和感动。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我们可在教室里的墙壁上贴古代思想家所说的名言警句,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等等。也可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开辟“传统文化”专栏,让班里学生轮流对板报上的传统文化宣传内容进行更换。或者,可以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前几分钟,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述一则传统文化小故事……这样,便可以营造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学生每天都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久而久之,能够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促使学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继承与发扬。

结语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勇于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效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进而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实践和落实。

猜你喜欢

渗透措施传统文化思考
论小学体育课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加强中国古代经典之作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