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9-09-10杨浩
杨浩
摘要: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在讲授新知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与观念、思维与创新、探究与交流、态度与责任,进而提高综合能力。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小学科学教学经验,就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实施与不断推进,小学科学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还在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基础知识同时提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新时代优秀的接班人,为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设问题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融入情境中掌握基础知识。小学生在学习科学学科前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关于科学的实验,懂得了一些道理,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他们的基础知识储备创设问题化教学情境,使其在思考和回答问题过程中,提高思维积极性,形成科学思维,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授“面包发霉了”一节时可以采用创设问题化教学情境展开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一上课,教师问道:“同学们早上起床一般都吃什么啊?”有人说:“面包和鸡蛋。”有人说:“馒头、鸡蛋和牛奶。”教师继续问道:“那大家有没有见到过坏了的面包或者馒头啊?”有的学生说见过,有的说没见过,教师问道:“如果面包和馒头坏了后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学生回答道:“不能!因为吃了坏了的食物会拉肚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张图片,说道:“非常正确!老师家里昨天发现了一片坏掉了面包,我用相机把它拍下来了,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和你们见过的情况是不是一样。”学生立即展开仔细观察,有人说:“对,这个面包一看就是发霉了!”教师道:“为什么面包会发霉呢?这种霉是什么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学生立即展开思考,教师随之引导他们了解了什么是霉菌和什么环境下霉菌会大量繁殖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其思维积极性。
二、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思维
小学生天生好动,对周围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科学教师可以借助此特点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使其通过与他人一起合作共同探究出科学的奥秘,进而激发科学思维。学生在自由性较强的探究性活动中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想法,同时还可以与其它同学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有效锻炼了个人表达交流能力,提升了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导体和绝缘体”一节时可以通过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思维。课上,教师拿出一个小灯泡和电池应用导线连接在一起使得小燈泡亮起来,说道:“同学们,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学会判断物质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如果将两根导线中间连接任意一个物体后,小灯泡继续发亮,那么这个物体为导体,如果小灯泡不亮了,说明它是绝缘体,不导电。老师现在为大家准备了硬币、钥匙、小竹棒、干布条、铁丝、塑料管、玻璃瓶等几种物品,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预测一下哪种物体可以使小灯泡继续发亮,哪种不能,并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出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同时通过检测表明了什么道理。”学生立即展开行动,在预测时就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他们都一一进行了标明,然后通过实验验证预测,最终每个小组都得出了结论。教师通过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空间,激发其科学思维,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
三、创设趣味性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活跃性思维
有趣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其中吸收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创设趣味性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活跃性思维。
例如,教师在讲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节时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活跃性思维。一上课,教师拿出一个气球在衣服上蹭了几下,就将它放在头发上,发现不用手拿着气球也掉不下来,学生们都很惊讶地张起了嘴巴。教师道:“这个现象的原理就是静电效应,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其他静电现象吗?”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教师随之展示出玻璃棒、橡胶棒、梳子、尺子、气球、丝绸、毛皮和碎纸屑,说道:“哪位同学可以借助这几种物品展示一下你们所见过的静电现象呢?”一学生举手上前,拿起梳子在毛皮上蹭了几下后,放到头上,头发立即竖了起来,其他学生哈哈大笑,教师道:“哪位同学可以尝试一下使用尺子和毛皮将碎纸屑吸起来呢?”学生纷纷举手示意,并上台演示了尺子和毛皮摩擦后将碎纸屑吸起来的现象,教师说道:“大家知道这种静电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吗,明明不带电的两种物品,在摩擦后为什么带电了呢?”学生展开积极思维,教师随即将正电荷、负电荷和电荷转移等知识点讲授给他们。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需要创设问题化、探究性、趣味性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活跃度,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同时养成科学创新意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