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洗去铅华存本真

2019-09-10柳君楷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科特点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柳君楷

[摘 要: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历史课的原味在遵循历史课的规律下较好的实现。近年来,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课堂组织方式到课堂教学的手段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现象,要解决这些现象,就要厘清历史教学的本真到底是什么,找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历史味”,还历史教学以本真。

关键词:历史本真;学科特点;课堂教学;教学方式]

实现历史教学的本真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历史课的原味在遵循历史课的规律下较好的实现,力求做到既有趣味性,又有专业性。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是借助各种手段使历史现象再现,然后从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历史概念,再从历史事件或概念的联系中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认识,那么,学生不能算是认识了历史。因此,提出能使学生切实了解历史,获得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备应有的“历史味”,应是当前大家应该重视的问题。

1且看江面浪乱涌——现象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的潮流的推动下,多样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课堂组织方式到课堂教学的手段,历史教学都呈现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对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这些变化下,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现象。

在教学目标上,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吃不透、把握不准的缘故,教师设定的探究目标过高,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去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热衷于向学生提出问题,但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所提问题过于艰深。太过深奥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丧失了挑战性,也不具备思维的开放性。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探究讨论要么是抽象空洞不得要领的,要么是讨论场面冷清,学生搜肠刮肚仍无话可说,只能以教师的“独唱”收场。

在学科内容上,就如何处理专题模块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分歧。例如:物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政治学领域所涉及的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剩余价值学说、智者学派、逻辑学、国家政体等,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深入,这些专业性的知识需要在同时期与其他学科中同步进行,如果不能够同步而行,学生就不具备这份“资源”,学生就很难吃透这类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因此,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许多教师在将这些内容时,要么照本宣科,要求学生在书本上画上重点,要么要求学生看书自学,教师绕过教学内容。

在课堂组织方式上,过分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学生活动充斥教学全过程,把此作为“新”之所在,“满堂活动”代替了“满堂灌”现象,小组竞赛、角色扮演、历史小品、虚拟人物等活动充斥着高中历史课堂,有的整堂课竟有十几次简单而直接的连续提问,有四五处探究、讨论。为了体现学生为主的理念,许多教师盲目学习、模仿新的教学模式,有些学校要求所有的历史教师学习采用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如强力推行“先学后教”模式,硬性规定所有课堂,前10分钟不得讲课、后10分钟只能进行练习,行政管理者甚至对不执行这一规定的老师给予停课的处罚。

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引发了教学手段的革命。但我们也注意到,部分老师教学基本技能退化,将本应由老师亲自完成的工作全部交给机器去承担,教师指导作用会日趋淡化,最后发展为“机灌”。由于过于依赖设备,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风采顿失。“机灌”与“人灌”一样,都是对学习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技术”与“技能”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决不能代替后者,这忽视专业技术的培养与锻炼已成为严峻的事实。

2要看水底万丈深——实质

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在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要透过纷乱的现象看清事物发展的本质,把握正确的方向。”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具有“历史味”,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历史教学的本真获得智慧。“历史不仅仅是记忆的学科,它还是一门思考的学科。如果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历史教育仅仅处理为记忆的学科,那就是自我降低了学科的价值。”历史是过去真实的一切,有着鲜活的情节,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对学习者个体思维品质、思维方式等方面塑造,把历史上的“他人智慧”变成学习者的“个体智慧”的历程。高中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历史史实,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突出关注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史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始终以“明智”为终极目标,在确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时,坚持“使历史课有中心、有高度、有灵魂,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思考历史问题,体会历史智慧,感悟人生意义,明确个体责任”。

其次,历史教育的载体是历史知识。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认为,历史学本身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史实或史料的认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的理解或诠释。历史学在大家有一致的认识意义上是客观的和不变的,但历史学则是随着我们的思想认识的改变而改变的。历史学之所以成為历史学,完全有待于历史学给它以生命”。可见,在何先生看来,历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学习者对于“是什么”知识的主观理解和认识。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什么”的知识是为了满足解决“为什么”“有什么”的知识而服务的。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无论什么版本的教科书,其涉及的内容基本可以归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有什么”三大类知识。“是什么”的知识主要包含基本的历史现象、历史过程、历史文本等内容;“为什么”的知识主要是分析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和背景;“有什么”的知识则主要用来说明上述历史现象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三大类知识构成了历史教育的载体,是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再次,历史教育的形式多样性的和综合性的。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指出:“最有效、包罗万象的教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每种教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都可能有效的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这是普遍的教学原则。”课程进入改革的初始阶段,我们都在换脑中,力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是我们所提倡的。但是方式多样灵活,是受条件、前提、针对性、目的性等多重因素制约的,如果我们追求课堂方式新颖、特异的话,课堂时间往往是不允许的。其实我们多是变换着方式实现着教师刻意设计意图,于是一种模式就把课程改革的真谛掩盖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应是广大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高中历史课堂的活动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一些仅仅立足于外在形式的活动在课堂上应尽量减少,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思维的“活”比形式的“活”更有价值,也是高中历史教育更追求的形式。

3洗去铅华存本真——感悟

所谓具有“历史味”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指具有发展学生历史思维、体现历史学科知识特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要求诸因素、具有浓郁历史特色的课堂教学。笔者从事一线历史教学已近二十个年头,一直孜孜不倦追问的一个命题:怎样才能找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历史味”?要唤醒历史教学的本来面目,让师生都能体会来自历史学科的快乐大家应该在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具有“历史味”课堂教学要出现需要历史教师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只要稍懂教育的人都知道,要真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仍然是、也只能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学基本技能的高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杆重要标尺,永远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作为历史教师,讲究的永远应该是对史实的精彩讲述、对问题的精辟分析、系统而合理的板书、快捷而达意的徒手画示意图等基本技能,而这些如今在部分老师中,特别在一些年轻教师中日趋式微,几近销声匿迹。历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最需要的应该是“渊博的知识”和“精彩的讲述”,这正是需要教师通过高超的教学技能展示的。学生最喜欢有渊博的知识,有幽默感,课堂气氛融洽、轻松愉快,有亲和力,没有架子的老师。有渊博知识和精彩讲述的历史教师才能上出有“历史味”的课来,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兴趣盎然,才能把上课的过程变成有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生命历程。反之,历史课堂则会只有单调沉闷的讲解、机械乏味的训练、空洞的人文讨论,使有滋有味的历史学习变成了令学生苦不堪言的折磨。在现行中国高考制度下,听课是获取历史知识与能力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历史学科教师的课堂讲授仍是学生最重要的接受历史知识的途径。叶小兵教授曾经指出:“课堂讲授是学校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历史教师的重要基本功,是上好历史课的根本保证。”

其次,历史教学回归本真,就应该以丰富的史料教学为基础,兼顾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衔接学生已知与未知,在遵循历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有历史味道,有生命气息,更有成长过程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在自动积累、自主实践、自我感悟中,形成历史认知。高中历史教材是建立在初中历史教学基础上的,初中社会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和学习的基础,但初中的历史教学是以通史结构呈现,加之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学习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和学习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再加上中考历史学科比例有限和整个社会对历史教学在塑造人的教育中的功能认识偏差,致使初中毕业生的通史知识浅薄,历史学科学习简单,历史意识没有形成,到了高中后,就难以驾驭高中历史知识学习的重任。高中历史的跨越性和初中历史学习的浮浅性,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系统缺失。高中新课程的知识内容加深了,难度加大了,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些知识专业性方面更加深入了。组织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堂教学活动,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能过于“幼稚化”,也不能过于“专业化”,另一方面又要服务于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需求,要为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服务。

再次,课堂组织方式上,“满堂活动”代替传统的“满堂灌”的做法,其本质仍未跳出“灌”的泥淖,偏离课程改革的初衷,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为活动而活动”的历史课堂教学囿于教学内容的表面,基本无质疑、思辨的价值,却排挤了本该得到重视的基础知识教学,还将历史课极为重要的时序——历史事件的延续性、人物的完整性等割裂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毫无生趣。其实,这种以失却了基础知识依托的所谓探究活动,只能徘徊于就事论事的浅层次中,或干脆只能是胡思乱想,体现了课程改革中一种浮躁心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从本质上来看应更多地体现学生思维上的“动”,而非简单的形式上的“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活动时,从现象着手,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在新知和旧知之间形成思维矛盾,从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建构知识。在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 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等,尊重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的权利,适时、适度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升华的作用,尽量使学生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上出历史课的“情感味”。

最后,“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可能是彼种教学方法的不足;反之亦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应具有整体化、最优化的意识,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广大教师应认识到: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而以往的教改经验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模式的運用与推广可以使历史教师扭转陈旧的教学观念,摆脱单一、传统、粗放型的教学手段,合理地控制与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并寻找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模式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其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由于诸多原因,也容易使教师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简单地套用某些教学模式,缺乏合理、有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模式。另外,在一堂课中,语言表述是基础,板书、板画是纲要,多媒体绝对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媒体毕竟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选择何种教学手段必须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效为依据。历史课堂中,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幅幅精致的地图,一个个饱满的人物,一条条精选的史料,一面面美观的板书,只要让历史课上出“美感味”,我们就要去肯定。

4结束语

高中课程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没有尽头,作为历史教育教师,应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厘清教学思路,摸透学科特点,采取多样方法,在兼顾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把历史教学的回归历史学科的本真,创建具有原汁原味的、精彩生动的、充满智慧的高中历史课堂,让我们的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为考试服务,更关键的还要为学生的人生服务,到那时,历史课堂一定会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史学理论研究,1996(2).

[2]李树全.从四个角度看教学主题的确立与落实——基于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性认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6).

猜你喜欢

学科特点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基础化学学科特点及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研究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