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感”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旋律
2019-09-10支丽娟
支丽娟
[摘 要: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为主要途径。在这种“动感”的课堂中,让学生由衷地感受到课堂中数学知识的魅力与生成,让师生共同享受到了教与学的快乐。
关键词:“动感”;小学数学;主旋律]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为主要途径,引导学生在直观中感知、情境中感受、抽象中感悟,吸收知识、展现个性。现在的课堂已有原来的“静态”转变成“动态”,从“枯燥的接受”转向“积极的探究”。
一、“动感”在探究中生成
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的确,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说很好地为学生创造了这种学习的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多媒体,学生更能直观地观察和比较,有目标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相对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点。例如在学生学完“正方体面积的计算”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个相同大小的正方体,长、宽、高都是8厘米,若把这两个正方体拼接在一起,得到的面积是多少?”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画一画,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8×8×6×2=768(平方米)。这时,我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了两个长8厘米、宽8厘米、高8厘米的正方体,然后把这两个的正方体合并,接着让学生看图思考,应该怎样计算。这样就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很快就想出了解题的方法。
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信息,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动感”在体验中生成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使本来抽象、复杂、枯燥的数学知识,由“静”转成“动”。学生的体验,最终让数学知识由“难”变“易”。学生自主体验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让课堂随着每个学生的体验、发现,“活”了起来。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把所有的凌乱的、无序的图片拼凑起来,呈现一个完整的图形。并且说出最后拼接图形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完成了长方体的拼接,并体验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点。
学生通过“体验”,理解了不易明白、不易掌握的知识要点,完成了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这样有效地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三、“动感”在合作中生成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更主动地在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具体体现。所以说,合作学习最终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倡导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下,小组研讨、合作交流的一种有效地展现。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合作学习通常采取的形式有同桌互助、好帮差、以三人为一组等多种形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观点或疑惑,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弥补知识中的不足、有利于数学学习活动的学生参与率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时,我让学生以两人一组的形式,互换练习,检测掌握所学知识“质数”、“合数”的情况。要求一个学生说数字,一个学生进行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通过这种合作学习,让组中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使他们能够彼此互帮互助,以巩固个人对所学新知识的牢固掌握。与此同时,课堂也在学生的活动中,变得更加活跃生动。
四、动感在反思中生成
課后的教学反思,能够有效地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让他们学会更好地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环节更加科学,更具有实效性。
“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评价,能够找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努力发现更好的手段,在下节课中运用,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动感”性,让学生在享受快乐地“动感”的同时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结束每一节课时,都对自己讲过的内容,呈现的方法和策略,学生的参与率、教学效果要进行及时地反思。
总之,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新观念的指导下,“动感”成为了小学数学课堂主旋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在这种“动感”的氛围下,学生会由衷地感受到课堂中数学知识的魅力与生成,使师生能够共同享受教与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