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园互动中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践研究

2019-09-10余丽丽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幼儿

余丽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成为一部分劳动者的选择,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然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一生成长中的关键,幼儿园应如何接纳这部分幼儿,如何发挥随迁子女的主體性,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以幼儿园为依托实施家园合作,多渠道、多方位的沟通和交流,利用多元文化资源,发挥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的主动性,使其真正融入到所在城市的生活中。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幼儿;多元文化

随着城市经济脚步的迈进,越来越多的人带着自己的家庭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偏低。如何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快速融入到当地的学前教育、社会生活群体之中,让这些孩子拉近与本地区孩子的教育距离,优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需要关注的新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发展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来自五湖四海,家长的成长环境、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种种原因,造成家长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存在相当大的落差。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访、问卷和在园情况分析中显示,这些孩子在自信心、活动参与的主动性、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以及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激发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但是在与外来务工家长的沟通以及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这些外来家长和孩子身上具有本地孩子没有的优势和潜力:就家长来说,虽然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外出闯荡,但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而不同的家乡文化本身也是巨大的资源财富;就孩子来说,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好,独立生活能力较强,在适应新环境的方面有一定优势。

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一些困难,但也有利于落实优质教育的积极因素,如何因势利导,正确接纳目前存在的问题,变劣势为发展学校的财富才是幼儿园更应关注的问题。

二、家园合作,多方位实践中接纳

(一)多元文化中理解包容、整体联动

1、明确地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各类幼儿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幼儿园目前存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现有课程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以城市生活背景为蓝本,而事实上“乡情”课程资源才是农家孩子最常态的生活,他们所接触的人、事、物就是最好的教育元素。因此,幼儿园应努力开发“多元地域文化资源”,它包括环境资源、材料资源等显性资源,也涵盖人力资源、人文资源等隐性资源。将其融人充实课程内容,有利于培养务工人员子女对家乡、对亲人的依恋感,以及对本土文化和传统的亲切感。

2、激发教师和家长对地域文化的赏识。它包含着一种对不同地域文化和背景的理解与接纳能力,以及赏识不同文化的态度。因此,幼儿园可以开展“我眼里最美的家乡”幼儿亲子绘画展,结合“大中国”的主题,在全园征集富有地域特色的环境创设、民间游戏等,邀请少数民族家长来园进行跳花杆等表演,通过各类活动在全园营造多元地域文化的魅力。

(二)课程实施中感受乡情、浸润体验

随着城乡一体化脚步的加快,幼儿教育受城市化的影响很大。结合目前幼儿园中一部分生源来自外地农村的现状,应当引起幼儿教育者的思考。

1、回归幼儿生活经验,在多元地域文化环境中体验熏陶。怎样的环境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其隐性价值不可低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域风情是其中最有韵味的部分。幼儿园可以尝试将这些带有浓郁民间色彩的文化融人到环境中,如,丝竹迎客、土布黏贴、传统农器具等,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绣、剪、钩等民间工艺,创造出充满浓厚江南水乡风情,具有野趣、美感及鲜明特色的幼儿园环境,既节约经济,又接近农村生活实际,通过环境给孩子美的熏陶。同时,加深幼儿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整体感受和认识,让环境成为“活”的课程,为幼儿园进行多元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

另外,家长也是实施多元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最重要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在环境创设中,处处可以有家长与孩子活动的快乐亲子空间。如,教学楼的走廊里可以悬挂与农村耕种相关的“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可以用谜语、图画等有趣的方式呈现,由此一来,大人、孩子的兴趣都能激发出来。在环境与教学的互动中,两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环境不再是一种摆设,它体现了丰厚的教育价值,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中,地域资源呈现出无穷的张力,充分展示了潜在的教育价值,体现出《纲要》中“教育要回归生活”的理念。

2、捕捉家乡人文风情,在多元地域文化中快乐学习。农村幼儿园拥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纯朴的人文风情,素有“草莓红”“玉米香”“丝竹响”之称。而幼儿园中外来孩子的家乡也是各具地域风俗特色,如,陕西的皮影戏、河南的大鼓书、广东的舞龙、舞狮等,这些独特的文化精髓被引进课程,可以把它们编成许多幼儿园的活动主题,充实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例如,结婚、搬迁等喜事邀请丝竹班子前来助兴,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人文风情。在孩子们学习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时,将孩子们带入江南特有的民间乐器的天地,邀请丝竹班子来幼儿园与孩子们互动,给孩子们讲讲民间乐器的历史由来,教孩子们认识二胡、唢呐、扬琴、笛子等传统乐器,在听一听、学一学、试一试的过程中感受民间乐器的魅力。还可以带孩子们亲临乡间农家办喜事的现场,亲身感受民间乐器的独特作用。

农村的广阔天地也是外来孩子们熟悉、方便的技能锻炼场,找一块宽敞的土地开展具有各地特色的运动游戏,如,在幼儿的自主游戏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共同制作玩具,开展舞龙舞狮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引入丢手绢、城门城门几丈高等蕴含深厚传统文化的民间游戏,增强幼儿对民间文化的认知;在语言游戏活动中引入古诗、民谣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作品,实现语言与传统文化的整合。多元地域文化资源蕴涵的教育价值是无限的,教室不是孩子唯一能学习的地方,知识也不仅是书本上的内容。把这些独特的传统文化引进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家乡文化的机会,使幼儿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到提升,还能加深幼儿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探寻农村广阔天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畅快游戏。爷爷奶奶们的记忆是民间游戏的宝库,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游戏应走入孩子的生活,让他们爱上这些游戏,凸显中国各地传统游戏本身蕴涵的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农村有许多自然材料可以成为幼儿区域活动的主角,可以在每个班的区角游戏中设立一个“民间游戏角”,各班在其中投入不同的具有农家风情的民间游戏材料和玩具,如,挑绷绷、跳彩棒、舀蚌壳、拉纽扣等游戏材料。各地农村特有的节日资源也可以被充分利用,如,清明前后,孩子们使用石磨、木杵、糕板等农村常见的劳动工具,捣芝麻、做青团;端午节,泡粽叶、浸糯米,洗稻草,大家一起学习包粽子;腊八节,腊八粥喷喷香等。孩子们在这些传统的游戏、工艺中,对传统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做中学”理论,成为儿童所喜爱的活动。

4、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在家园互动中逐步推进。外来务工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具有不同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育資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让家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邀请部分家长走进课堂为孩子们上课,提供机会让孩子们接触不同职业的人,了解他们劳动的意义,教孩子懂得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如,参观蔬菜种植园,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走进工厂,亲自感受流水线的神奇。在这些场所里听家长的详细介绍,既能使孩子们达到认知的目的,又能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获得对农家劳作方式的感性认识,有了初步的经验积累。这些活动不仅充分利用了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发挥了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多元地域文化教育的合作伙伴。

三、在多角度反思和调整中接纳

从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处的不同地域文化人手,对其自然和社会条件进行分析,进行界定、分类和搜集整理,尝试通过环境创设、课程活动、区域游戏等,将多元的地域文化资源融人幼儿一日生活中,以此来弥补原有课程资源的不足,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熟悉的生活中学习体验、分享提高,培养外来幼儿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并以此拓展幼儿园课程内涵、提高课程管理水平、形成教师团队专业发展机制,最终促进整体幼儿的全面发展,也加强外来家长参与课程的有效性。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真正融人大城市生活,充分实现文化自信,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依然很多,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多元文化,真正实现幼儿园与其融合互动;幼儿园设计的教育方式是否能适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家长的接受方式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多方联合,共同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情况才会真正得到改善。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