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工文学》周刊改版《宝安文学》

2019-09-10赵盼盼

南风·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宝安文联作家

赵盼盼

2018年2月26日,由深圳报业集团宝安日报社和区文联联合主办的 《打工文学》周刊改版《宝安文学》座谈会在宝安日报社五楼会议室召开。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巡视员梁宇,市文联原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杨宏海,宝安区文联主席史文集,区文联原主席戴有斌,宝安日报副总编辑龚江南,宝安作家协会有关负责人及宝安打工文学作者代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参会人员对《打工文学》周刊走过的10年之路、改版后的《宝安文学》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畅所欲言。

改革开放催生了波澜壮阔的打工大潮,也催生了先锋形态的打工文学。深圳宝安是打工文学毋庸置疑的策源地和大本营,成为打工文学的“娘家”也并非偶然。由深圳报业集团宝安日报社和区文联联合主办的《打工文学》周刊从创刊以来,发行了500期、2000多万字,不断涌现出大量可圈可点的作品,也培养了大批优秀作家,并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值得一提的是,10年间,《打工文学》周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坚守党的纪律,没有发生一起出版事故。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还被《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小说选刊》等名刊大刊转发。

据了解,将《打工文学》更名为《宝安文学》,源于作家的心声与期望,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呼唤,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座谈会上,还为《打工文学》30名优秀作者和优秀编辑进行了颁奖,并向《打工文学》作者代表赠送了《打工文学》合订本。“10年来,《打工文学》这份十分奇特的‘报中刊’,一直陪伴着我。”打工文学作家代表郭海鸿说,“说起更名,我认为,这不是《打工文学》的谢幕,更名为《宝安文学》,使它更具包容性,范围更加宽广”。当天,出席活动的领导为《宝安文学》周刊揭牌。

宝安区文联主席史文集表示,500期《打工文学》周刊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深圳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宝安文学》要梳理过去的财富,承担起更高的历史使命。他希望,广大作家要继续创作“有灵魂”“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让《宝安文学》一步步成长。宝安日报副总编辑龚江南则希望,作家们能用“工匠精神”,拿出“绣花功夫”,创作出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展示“湾区宝安”的形象。

梁宇在座谈会上对《打工文学》周刊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对《宝安文学》周刊提出提高站位、找准定位、不断换位三大要求。他希望,《宝安文学》能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为宝安文艺工作的繁荣兴盛添彩。展望未来,前景可期,《打工文学》更名为《宝安文学》,不是画地为牢,自我设限,而是让根基更稳,让路途更自信。据了解,《宝安文学》会继续坚守党的思想路线,以过硬的政治素质打造一份让黨放心的文学刊物;继续坚持扶持本土作家的原则,不断发现新人,为创作力旺盛的基层作者提供平台;继续以深圳为原点,立足珠三角,以独特的文本吸引国内读者的目光,将这份刊物打造成宝安的文化地标。

杨宏海

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

使之成为打造巨著的摇篮

《宝安文学》任重道远,更广阔地拓展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的视野,突出作品中的文学性和深远的人文关怀,借鉴中外文化的艺术成果,塑造独有的艺术形象,力争写出具有国际意义、具有中国审美特色的精品力作。我希望,作者不仅要写好身边的小事,还要跟上时代,写出精品力作。《打工文学》周刊是你们圆梦的精神家园,期望《宝安文学》周刊能成为打造巨著的摇篮。

戴有斌

区文联原主席

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工文学早已成为一种“宝安现象”,是中国文学中不可否认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实,无论是《打工文学》,还是《宝安文学》,最根本的一点是定位问题。打工文学在中国已是一种文学现象,是一种艺术门类。如果把它定位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学刊物,很显然是不对的。《宝安文学》如何承载打工文学这一文学现象和艺术门类?我认为,要有更多更好的文学精品。希望宝安能涌现出更多的文学精品和优秀作家,希望作家要拿出既接地气又高大上的文学作品,希望《宝安文学》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龚江南

宝安日报副总编辑

用“工匠精神”创作力作

我参与了《打工文学》周刊创刊,也曾负责该周刊工作。十年来,《打工文学》立足宝安,为大批工厂一线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作品发表的园地,对本土文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希望在宝安这片文化沃土上,作家们能用“工匠精神”,拿出“绣花功夫”,创作出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展示“湾区宝安”的形象。

徐东

《宝安文学》周刊执行主编

让《宝安文学》走得更远

在这十年中,不知有多少作者从《打工文学》周刊出发,不知有多少读者读过这些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我们很难估计《打工文学》曾经对作者和读者产生过什么样的意义,对于宝安区文化发展建设,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区领导也对《宝安文学》寄予厚望,我们定不负领导、作家和读者的重托,让《宝安文学》走得更远。

郭海鸿

打工文学作者代表

打工文学更名可喜可贺

《打工文学》周刊改版,作为宝安的作者,我们表示祝贺。从《打工文学》创刊起,我们一直在一起。作为宝安区内一个刊期稳定,容量也不小的文学园地,周刊为扶持宝安作者,推动宝安文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打工文学”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周刊更名为《宝安文学》,不是“打工文学”的谢幕,而是园地的更名,打工文学作为宝安的珍贵文学品牌,仍然郁郁葱葱存在。未来的《宝安文学》,也是“打工文学”最直接的园地。我们祝愿,宝安的文学创作,全面开花,而不仅是“打工文学”一枝独秀。

唐诗

打工文学作者代表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

2008年,我拿到了《打工文学》寄给我的稿费,相当于我2个多月的房租,我因此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随着作品一次又一次在《打工文学》周刊上发表,我越来越自信,这份自信是《打工文学》给我的。关于更名这件事,我个人的感觉就像给自己的娃取名字,孩子刚出生时,父母会给孩子起一个乳名。时间久了,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晓得这个乳名了,也叫习惯了,某一天父母发现孩子要上学了,又费尽心思给孩子再取个名字。可孩子还是那个亲孩子,叫这个名字也好,那个名字也好,都好。孩子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并不会因为名字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猜你喜欢

宝安文联作家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安顺文联宝安文联 联姻共促两地文艺繁荣
岂有此理!弟弟要分我买给父母的拆迁房
岂有此理!弟弟要分我买给父母的拆迁房
我和我的“作家梦”
相亲
“我在路上,还没干够呢”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