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探讨
2019-09-10侯建
侯建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关乎课堂教学效果和语文素养的形成,须科学合理地设置提问,注意适时的策略、多形式的策略、有层次有梯度的策略和学生主体性、合理有序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257-0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没有好的提问,学生往往会“启而不发”,教师也会疲惫不堪。因此,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艺术的高低。
鉴于此,作者提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一些策略,供参考批评。
1.适时适地性的策略
要提高课堂教学提问质量,教师必须设问于当问之处,问于当问之时。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理解、熟悉文本,对文本的内容、主旨以及其他知识关键处了若指掌,对文本的情感表现和艺术价值有准备的把握,做好备课功夫。
1.1在文章核心内容上设问
课堂提问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搞形式,图花样。应该抓住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章节和词句,针对教材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爱好兴趣,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一些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且能达到一定深度、力度的问题,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讲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时,文章多次出现“寒风”字,我们就应抓住这个“文眼”提问:作者在那几个阶段遭遇了寒风?在哪些阶段被寒风吹彻?本文的主题有哪些深刻的理解?
1.2在内容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之处,其实深究起来正是作者落墨着力之处。在此作问,既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深理透,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寒风吹彻》中“为什么作者说这个冬天不太冷,却让寒风吹彻?这个寒风仅仅指自然界的寒风吗?如果不是,它还指什么?”一句,看似矛盾,实际上作者暗示,自然界的寒冷不及人心的冷漠和绝望。在此提问,提纲挈领,使学生体会物质贫乏给内心带来的深深凄凉的情感主旨。
1.3在内容对比处设问
有的课文,内容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如《滕王阁序》中,文章前面部分意气风发,充满豪情和飘逸之气,后半部分表现了“关山难越”、“帝阍不见”的深深悲凉,这种对比,集中表现了王勃年少气盛,又早遇人生磨难、进仕无门的悲哀。如果教师抓住对比点提问,学生的理解便会更加深入透彻。
1.4在内容重复处设问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或反复、反问等)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在这样的地方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的内涵。例如《我有一个梦想》重复句在全文用得较多,“我有一个梦想”一句比一句强烈,充满对未来的渴望,抓住了这样的句子提问,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强调的思想内容。
1.5在艺术价值高的地方提问
比如文采优美处、情感浓烈处、修辞集中处、手法独特处,适时提问启发,以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比如《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囚绿记》,学生在读到:“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教师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在充分理解和酝酿的基础上,用抒情的句子就本处的修辞手法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品味鉴赏。最后一段“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作者留下了一个充满想象和憧憬的空白和疑问,此处就是老师提问启发的好地方,比如内容的补白、结尾留白艺术地的作用等等。
此外,还可在文章的突出处、细节处、含蕴处、事物联系处、学生难懂处提出设问,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性,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多形式的策略
2.1直接提问,单刀直入
这种方式是直接清楚,学生能迅速把握问题的关键做有针对性强的回答,缺点是缺乏启发性。多适合于对有铺垫的问题的补充提问。
2.2迂回设问,引导分析
迂回设问就是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人手,引导学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不易形成思维定势。
3.层次性、有序性的策略
注重提问的层次和角度,教师要提前做好功课,科学有序的设计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这就需要教师宏观把握全文,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門》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突出了门的哪些特点?门象征了什么?开门关门指什么?步步提高,逐步推进,科学设计提问顺序,围绕大目标,逐步抽丝剥茧。
4.及时反馈、注重答问点评的策略
学生回答问题很看重老师的评价,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点评,才能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允许、鼓励学生反向提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专利,还应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不单是问答者,也是质疑者,可以向老师问,向同学问。在问答中把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