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发展的实践
2019-09-10熊贵营
熊贵营
摘要 从区域经济社会视角看,相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个体发展,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整体的协调均衡发展,对于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现实价值。苏州在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发挥政府职能,促进院校联结,打造协同发展平台一一“苏州高职高专院校联席会议”,在体制机制上实现创新,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对提升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区域经济;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发展;联席会议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9-0010-0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本世纪以来,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17年5月31日,江苏省共有普通高校167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90所,占比达到53.9%;按城市高校总体资源来看,除南京等个别城市外,江苏各城市高职院校数量均大于本科院校数量,经济发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已经形成规模,成为当地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苏州推进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发展的探索实践为例,探讨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苏州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基础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态势,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产业发展实现路径密切相关。苏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教育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一流的职教强市。2010年,苏州市以获批教育部“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化推进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提档升级。苏州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张、分布日益广泛的同时,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影响而产生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也十分突出。
(一)形成规模效应
苏州于1981年创办了全市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全市高等职业院校数已发展到17所;在全市26所高等学校(含全日制本科院校5所、独立学院4所)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占比达到65.4%,成为苏州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全国地级市来看,苏州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位居前列;从全省来看,苏州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占全省总数的18.9%0。
(二)城乡一体发展
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先后抓住改革开放过程中若干重大发展机遇,对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院校布局也产生重大影响。17所高等职业院校中,11所位于市区,7所位于所辖县级市;建有全国第1所县办大学、第1所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在全省建立了唯一一所中外合作高等职业学院。早在2004年,苏州市区和所辖各个县级市均已建成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区域全覆盖,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三)隶属关系复杂
苏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益于县域经济和民间经济及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发展不均衡的突出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既有省属、市属,还有县属的,業务上主要隶属于省教育厅,但管理上形成多头管理。苏州高等职业院校中有6所民办和中外合作院校,占比达到35.3%,虽然民办院校在法律上与公办院校享有相同地位,办学也具有自身特色,但与公办院校相比,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发展存在瓶颈。在苏州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发展问题上,管理体制多样,政出多门、职责交叉、标准不一;隶属关系复杂,人事和经费渠道不一;办学水平差距明显,需要解决的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
二、苏州以院校为主体构建协同发展平台的实践探索
区域职业教育均衡是区域内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均等发展,而是鼓励区域内高等教育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苏州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类别的协同发展需求,通过政府主办、院校结盟、校企联动等多种形式,先后搭建多个协同发展平台。其中,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形成规模化、院校办学覆盖面广、差异性大等特点,以政府为主导、院校为主体,于2006年组建了“苏州高职高专院校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致力于探索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需求的协同发展模式。“联席会议”在运行机制上注重创新,在项目运作上体现特色,在服务发展上强化兼顾,形成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一)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平台
苏州高等职业院校在2005年已达13所,占苏州高校数量的56.5%,在校生人数近5万人,占全市高等学校在校生的50%以上,成为苏州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扩张、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国际职教资源介入竞争、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亟待提升等严峻挑战,优质发展、均衡发展需求迫切。在苏州市政府指导协调下,由在苏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体成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计15个(含1所独立学院和1所二级学院)。“联席会议”按照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和资源共享原则,促进在苏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沟通信息、提高质量、共同发展为目标,提高苏州高等职业院校的整体实力,提升苏州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探索院校主体、校地联动的运作机制
“联席会议”是在苏州市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下,由在苏高职高专院校之间自发形成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民间组织,但在其运行过程中,由苏州市政府统筹协调,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负责,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形成有机联动。发改委、科技局、人社局、财政局、教育局等多部门不定期听取“联席会议”建设发展情况,专题介绍苏州产业转型的发展走势、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对“联席会议”建设项目予以专项财政支持。“联席会议”在发展过程中,与苏州市近10个行业协会、20多家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建立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体,多个行政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提供政策、咨询、资源和资金等保障的运作机制,使“联席会议”形成了鲜明的“依托院校、校地共建”的特色,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构建起依托联盟、项目推进的运行模式
2013年以来,“联席会议”推进自身改革创新,先后组建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后勤管理工作和产教工作四个联盟,形成“一体四翼”的管理运行架构。各联盟制定章程、成立机构、构建队伍,按照项目运作、实行绩效考核。教学联盟紧紧抓住苏州产业发展需求,以苏州市优秀新专业、新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内涵品牌。学工联盟聚焦学生成长成才,通过专题培训、技能竞赛、生涯规划、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聚焦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后勤联盟以服务、质量、安全为中心,引进优质资源、推广创新举措、加强岗位培训,提升各院校的后勤管理水平。产教联盟围绕苏州经济转型,以科技创新服务团队、优秀科技服务贡献项目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托四个联盟以项目化方式运行,切入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中,联盟项目供给与院校建设需求形成高度匹配,是“联席会议”运行模式的突破和创新。
(四)形成服务地方、助推院校的建设面向
“联席会议”注重服务地方。密切配合国家、省市实施的各项教育改革重大工程,在苏州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等建设项目中,提供建设案例、提出建设意见、参与方案制定,有效推进了苏州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联席会议”强化院校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各院校间教育教学的经验交流,加强院校间的信息沟通,注重向国内优秀职业院校学习借鉴。四个联盟在政策、资源、资金等各个方面实现共享,项目推进切合各院校发展所需,对民办院校予以一定的倾斜,促进了院校间的协同发展。教学和学工两个联盟编写的《苏州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和《苏州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年度报告》均为全省首创,为提升各院校内涵建设提供了借鉴。
“联席会议”在服务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员单位从最初的15个发展到24个,对17所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全覆盖,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和6所高职院校以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的名义加入其中,区域高等职业院校问的协同发展形成地方特色。调研显示,苏州高等职业院校依托联席会议,持续、深入地推进区域高等职业院校间的整体协同发展,所形成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互动协作关系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实践,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定程度形成了“苏州样本”。
三、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一)强化政府职能,发挥聚合功能
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区域职业教育需要从整体发展的视角,强化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在推进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要从自身职能和特殊地位出发,充分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特别是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时代,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规模化办学的地区,地方政府要将重心更多地转移到如何推进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优质和均衡发展上来,构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观,在发挥聚合功能上主动作为,引领和指导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相适应、相融合。
(二)打造合作平台,提升协同动能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已经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共识。但对高等职业教育所应具备的区域性,各高职院校的认识大多偏重于院校自身发展,注重从自身个体发展视角打造特色、构建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在现有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格局下,依托院校自身发展,往往造成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特别是民办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瓶颈,对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需求十分迫切。需要地方政府从经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区域内各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实际出发,搭建目标明确、机制完善、项目落地、保障有力、促進共赢的合作平台,激发各类院校的协作动能,在统筹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缩小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优势互补、特色发展,形成彼此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格局。
(三)优化运行模式,注重项目驱动
职业院校以联席会议或联盟方式形成缔结,推进共同发展,在全国城市中并非个案,但苏州的实践探索具有创新意义。“联席会议”组织架构完备、建设目标清晰;下属四个联盟均建有各自的章程,目标任务指向明确,运行管理科学规范;四个联盟以项目化方式推进,是“联席会议”自身内涵发展、提升拓展的创新之举。联盟年度各项目的产生汇集了各成员单位的智慧,项目供给满足各院校内涵建设需求,与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要求相匹配,项目驱动有效提升了各成员单位的内生动力,在保持各校特色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各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不断扩充的情况下,各联盟项目开展始终保持着高参与率。以学生工作联盟为例,各成员单位项目参与率平均达到90%左右,联盟活力由此可见一斑。
(四)加强多方协作,提供资源保障
“联席会议”在性质上属于民间组织,在其运行推进过程中,如得不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切实的支持和支撑,往往会陷于相互沟通、增进了解、交流分享的低层面,长此以往便失去其应有存在的价值。苏州的实践之所以能在内涵建设上实现突破,其中很重要的是“联席会议”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视角,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格局得到充分认可、建设成效不断彰显,为实现多个行政职能部门联动、行业企业参与奠定了基础。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在信息、资源和资金等方面的保障促进了“联席会议”的可持续发展。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下,2013年市财政对四个联盟项目开展投入100万元专项经费,到2017年,财政投入各联盟项目的总经费增加到400万元,为项目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五)实施考核评价,促进良性发展
“联席会议”要实现良性循环,除了要加强自身的运行管理外,强化考核评价必不可少。苏州市政府及相关行政职能部门每年定期听取“联席会议”和下属四个联盟的工作报告,提出指导性和建议性意见和建议,会商“联席会议”年度工作计划,审议相关实施项目。四个联盟的工作计划经联盟会议确定后,需上报“联席会议”,经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联盟各个项目的运行实施规范化管理,其中涉及到的经费运行严格按照苏州市财政绩效考核办法执行。从计划、项目、实施到绩效考核,以闭环方式实行的严格、规范管理对促进“联席会议”及下属四个联盟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协同发展,推进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时代高职院校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不但要在布局上对接区域经济,规模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更要在办学质量上努力实现优质与均衡发展,更好地体现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苏州在促进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发展上历经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地区,如何通过政府、院校、行政职能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多方协作,形成符合地方特点的院校协同发展平台,破解地方高等职业院校间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具有可借鉴可参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