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文眼教全篇

2019-09-10束玲玲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爱莲说文眼教学设计

束玲玲

摘要: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文短意丰,布局巧妙,被广为称颂。对《爱莲说》一文中托“莲”言志、正衬反衬的手法解读在教学设计中屡见选出,但鲜有对“物”与“志”关联性做深入解读者。本文抓住最能体现莲和爱莲人特点的文眼“独”字挈领全篇,略做教学尝试:引导学生品读“花之独”(独特外形——出淤泥而不染,独特内涵——“君子”之德)与“人之独”(知人论世——周敦颐卓尔不群的风骨),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托物言志”中“物”与“志”的关系。

关键词:《爱莲说》  教学设计  文眼  “独”

【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课,该单元以展现中华美德为主题。《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的一篇议论散文,通过对莲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的描寫,歌颂了莲花高洁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是托物言志的佳作。

【设计思想】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爱莲说》整篇文章篇幅短小(仅119字),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积累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大意,难点是对莲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在教学设计上,让学生积累文言朗读技巧、识记文言词意、品味美的语言、赏析写作手法都是文言文教学的题中之意。如何化繁为简,为全文教学寻找一个提纲挈领的抓手,并让学生对“托物言志”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是数学本设计的核心思想。

语文学科独特性的人文性决定了教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备好课的关键。在《爱莲说》一文中,反复出现的“独”字值得玩味,将“独”作为“文眼”,既可串起“莲”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的“独”特,又可表现作者周敦颐卓尔不群的“人之独”,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托物言志”中“物”与“志”的关系。因此,本课尝试以抓文眼的方式提挈全篇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理解文章内容;

2.探究莲的形象与高洁品质,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3.赏析文章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物”与“志”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探究莲的形象与高洁品质,体会作者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赏析文章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物”与“志”的关联。

【教学方法】

教法:诵读指导法、点拨法、讲授法;学法: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莲”,激趣

1.用多媒体展示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区徽的图像,思考莲的形象内涵。引入本课《爱莲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具有文化内涵的区徽图片导入,既简洁新颖,又直观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释题:“说”的文体介绍。解读题目含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积累文学常识。)

二、读“莲”,知义

(一)诵读

1.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多媒体展示朗读的要求:

读准字音;语调舒缓;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读出感情。

屏显:(1)重点字音:蕃(fán)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有闻

(2)难句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教师播放范读音频,学生学读品味。

3.学生自由朗读,生生互评。

4.学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朗读中,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音。利用朗读、点读、视频播放等多媒体辅助手段,营造诗情画意的朗读环境,能更好地教读。学生听读、学读,丰富了朗读形式,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朗读训练的效果。)

(二)译读

1.教师进行译读指导,出示文言文翻译方法口诀:

多媒体显示:“留、删、补、换、调、变”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译读,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3.“翻译接龙”游戏,学生译读全文。

(设计意图:聚焦重点字词解释,提醒学生利用书下注释、工具书进行自主阅读。补充介绍文言文翻译方法,教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给学生以学法指导。)

三、品“莲”,析“独”

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莲和爱莲人特点的一字,即——“独”。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独”有哪些含义?

(一)花之“独”

1.莲有独特外形

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现莲花外形的句子: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学生品读、感情诵读。

多媒体播放12张不同角度、状态下的莲的图片,学生赏析并直观感知莲的形象(多媒体播放视频)。

2.莲有独特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莲”与“君子”有何共同点?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爱莲,既爱其外形,更爱其品格。将莲与君子相联系,这种写法叫象征手法。

3.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莲,作者还写了哪些花?为什么写?

品析写法:衬托手法。菊——正面衬托。牡丹——反面衬托。

(二)人之“独”

1.知人论世,教师补充作者及本文创作背景:

周敦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为人正直清廉,淡泊名利,非常喜爱莲花。宋熙宁四年,周敦颐担任南康知军一职,时年已55岁,又患病在身,因喜爱莲花,所以在军衙的东面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上莲花,周敦颐经常或独自欣赏,或与三五好友雅集赏花,爱莲之高洁,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散文《爱莲说》。

师生讨论,明确: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周敦颐表面上是表达自己喜莲、赞颂莲,实际上是在赞颂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独”的深层含义体现的是作者独立于世俗污染之外高洁的风骨。

2.文章结尾为什么发出“同予者何人”的感叹?

师生讨论,明确是对比的写法,对比是为了突出: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名利之人。作者一叹真正能像陶渊明一样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如莲一般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世间追求富贵荣华的俗人太多。

(设计意图:突出文眼——“独”,以此为抓手,以巧妙有效的问题引领文本的品读。用画笔、聚焦、插入图片等多媒体手段突出重点文段,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品读莲的形象,理解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的作用。文本链接引出对作者的介绍,拓展了课堂内容,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由花及人,感受君子之品格。深入理解“托物言志”中“物”与“志”的关系。)

四、咏“莲”,赞人

1.教师补充介绍:

公元1179年,理学家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怀着对前辈周敦颐的仰慕,朱熹重修了军衙畔的爱莲池,建立了爱莲堂,并请人将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刻于石上,立在爱莲池边。朱熹追慕周敦颐的高尚品格,作詩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链接、图片展示,引用诗歌,咏莲赞人,既总结全文,又独具诗意,意味悠长。)

2.尝试背诵:教师鼓励学生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积累与仿写

1.找一找文学作品中描写“莲”的句子,摘抄在积累本中。

2.尝试仿照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其他的植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丰富文学积累。将读与写结合,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2.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02.

责任编辑:裴 帔

猜你喜欢

爱莲说文眼教学设计
《爱莲说》微课教学设计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散文阅读有方法
周敦颐《爱莲说》创作说明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巧用“文眼”,为阅读教学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