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几种方法
2019-09-10吕慧
吕慧
摘要:英语教学在初中教育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阅读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初中英语教育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教师应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应该学会更为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教育大纲也在不断改变对初中英语教育要求。所以,掌握有效的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学习方法。
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历年的考题,不难发现,阅读理解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也就是说英语阅读理解的分值几乎可以左右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但是,与此同时,英语阅读理解又是失分率比较高一块,许多学生的英语都停留在对单词和短语的学习上,反而忽略了对于文章整体的理解与把控,进而造成了严重的失分。有的学生甚至对做英语阅读理解产生了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对于初中生来说,到底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高效的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呢?对此,我想分享几个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积极有效的积累词汇量
正所谓:九层之塔,起于累土。词汇量的多少是决定着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换句话说,学习英语的基础就是不断学习新词汇,和中文相比较,如果学不好文字,何谈对于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呢?所以说,词汇量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我在这里介绍几个比较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第一:身体记忆法。这种记忆方法是将词汇与我们自身相联系,当每个单词与我们自己有联系时,就会记得十分深刻,从而达到高效的记忆结果。但是,这个方法比较局限,单词量的记忆有限。第二:词根词缀记忆法。这种方法要求比较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但是记忆的比较牢固,使用率很高。第三:联想型记忆法。这种方法会比较生动和形象,比如“kangaroo”,我们可以想象成是一只袋鼠扛着一块肉进了山洞。简单的说就是用联想的方式形成自己的词汇网络。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记忆方法都需要我们充分调动积极性,再好的方法论都需要实践来践行才能获得成功。此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单词,我们也要学会从生活中积累新的词汇,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学会温故而知新,记忆不是记住,复习学过的单词也很重要。
二、 注重培养英语阅读兴趣
由于早前对于英语文章的接触较少,学生对英语文章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负担和畏难情绪。学生要学会进行科学的文章阅读的练习,安排定时定量的训练,一篇一篇的来,而不是传统的题海战术。而训练所用到的阅读材料不应该局限于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平时可以去收集一些与自己水平相适宜的、难度不太大、比较生活化、趣味性强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训练材料。
此外,学生们也可以自发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文章的探讨,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在我看来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是比较实用和有效的学习模式。比如,当我们学习了关于动物科学的文章时,可以去查找相关的真题文章进行练习,当然也可以和组内的成员一起探讨,以加深理解。不得不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它为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奠定了基础,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也是打破传统、死板的阅读方式的关键。
三、整体把握,明确文章目的
考試的时候其实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多文章进行精度和细读,也就是说,对英语阅读理解我们要学会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首先就是要学会把握文章的整体大意,然后是明确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最后才是阅读重点段落进行解题。简单的说就是看全文,抓重点。
例如,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可以先浏览一遍全文,通晓大致意思,然后再观察题目要求,迅速定位到与解题有关的几个段落或是语句,然后进行仔细阅读。这样解题的速度会大大提高,而且也会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除此之外,对于碰到生词的问题,如果这个生词的位置比较重要,比如是一句话的主语或是宾语之类的,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定义,或是照应前后文理解它的含义,若是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就可以忽略。如果死磕几个生词或是短语,迟迟想不出来,容易影响做题的信心,当然也会影响做题速度。此外,对于不太重要的语句,避重就轻的阅读方式也同样适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联想与记忆相结合,是高效阅读的关键。
总结: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它是一个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阅读包含的方面很广,它不是做几篇文章就可以掌握的,而是要经过大量长期的科学练习才能掌握的技巧和能力。如今,对于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中学生必须摒弃传统的阅读方式,学会高效的阅读技巧。换言之,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应该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日积月累之后,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刘云,《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学术期刊《当代中学生的教育》;2015年2期
【2】赵峰,《中学生英语能力培养》;学术期刊《当代中学生的教育》;2015年3期
【3】李媛,《探究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学术期刊《当代中学生的教育》;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