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耕地休耕研究回顾与现状分析

2019-09-10田林田水中刘瑾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分析可视化分析

田林 田水中 刘瑾

[摘要]耕地休耕有助于耕地休养生息、恢复地力,实现真正的“藏粮于地”。随着耕地休耕制度的探索实行与休耕区域试点的进一步扩大,通过对耕地体耕文献进行整理统计,可以分析探索国内耕地休耕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现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人工甄别后的共计199篇有关耕地休耕的文献进行梳理,分别从发表时间、基金来源、关键词频、研究机构、文献内容5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表明,耕地体耕问题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就目前国内研究现状而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相对局限单一,研究成果的质量、规范化、内容多样性等方面亦有待提升。

[关键词]休耕;耕地管理与保护;文献计量分析;可视化分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随着在农业发展道路上的不断前进与摸索,我国农业在经济、科技、社会影响与生态贡献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一些严重制约当代农业可继续发展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与耕地质量的严重退化对我国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与体制政策发起了严峻挑战[1]。继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十九大再次聚焦“生态文明”,指出今后要通过“扩大轮作休次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的方式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中国,将耕地休耕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1 研究方法及内容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一种以各科科学文献的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以输出量必定是量化的信息内容为特点,采用数学与统计方法来描述、评价以及预测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121。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文献汁量分析法已经在各领域、各学科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王日芬等[3]提出,单纯的文献汁量分析法不能很好地解释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趋势,需要与内容分析法、可视化分析法相结合,即对文献的特定主题与内容进行定量与定性剖析相结合的方式,再通过可视化揭示该主题内容的实质,系统、客观地把握其研究动态与趋势。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耕地休耕研究近25年来的研究成果(发表的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探究我国休耕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推动力量及后备力量、耕地休耕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与热点聚焦、耕地休耕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的进展状况与研究方法,并寻求其变化规律。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梳理与探讨,提出目前我国耕地休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今后研究休耕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引。

2 文献分析

2.1 样本初选与遴选

CNKI数字图书馆拥有着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CDMD)、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CPD)在内的多个源数据库,是当前国内动态信息资源最多、其他公共知识信息资源及印刷版馆藏资源最丰富的网络数字图书馆,其中,巾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994年至今国内公开发行的7600余种重要期刊141。本文以1994年、2018年为起止时间,在CNKI检索平台通过主题“休耕”进行检索,得到共计726条结果。为了保证文献分析结果的信息可信度与内容准确性,通过人工逐篇甄别的方式,去除普及宣传、新闻报道、作物休耕研究(如《玉米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其他研究内容偏离土地休耕(如《文艺创作可循“休耕法则”》)的检索结果后,确定最终样本总量为199篇。

2.2 发表时间

样本文献总量分布见图1。对样本进行年代分布分析可以发现,1994-2008年,文献数量基本处了平稳状态,此时,我国耕地休耕研究正值萌芽阶段;2009年有较大增幅,但随后又有所下滑,2009-2014年的研究发展为耕地休耕研究奠定了基础;2015年起,研究成果数量激增,究其原因,是由于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國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明确提出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2016年又出台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截至2017年底,我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达到了80万公顷,涉及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湖南、贵州、云南、甘肃9个省份的192个县(市)[5]。余热未消,又添新政,轮作休耕试点工作的开展引起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而提升了研究人员对耕地休耕研究的关注度。近3年来,基于耕地休耕研究而发表论文成果数量急剧增加,2017年共计45篇,接近前10年研究(1994-2015年)的总和;2018年增速不减,研究成果共计61篇,说明我国学术界对休耕问题的研究热度未消,且呈持续发展上升阶段。

2.3论文基金

评价研究群体科研能力及水平的指标有很多,本文选择基金论文数量,通过基金论文占比大小反映耕地休耕研究受资助、受关注的情况161。199篇样本文献中,合计有74篇拥有包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汁划等在内的16个基金支持。基金论文占比见图2。据图2可知,拥有基金的研究成果占总样本的近40%,其中以国家级基金为主,合计55篇,占比28%;其次为省部级基金论文,共16篇,占比8%。在国家级基金论文中,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为38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有13篇;在省部级基金论文中,受浙江省、湖南省、重庆市与农业部资助的较多,其中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支持的研究成果有5篇,超过其他省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不难看出,国家与政府对耕地休耕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大力扶助支持有关研究。同时,由于《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休耕试点”,湖南与重庆等地区对休耕研究的重视程度与热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表明目前耕地休耕问题研究在为休耕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服务,而试点工作的进行也促进了相应地区关于耕地休耕研究的发展。国家级基金论文

2.4关键词频

经过文献分析挖掘研究目的和研究趋势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采取对关键词进行频次统计及关键词关联度分析,以期其反映耕地休耕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和发展情况。为更加直观地展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关键词共词网络知识图谱对关键词彼此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关键词共词网络知识图谱见图3。图3中,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的中心度,节点越大表明此关键词越核心,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间的共现关系[7-8]。存在共现关系联系的关键词之间存在连线,且连线数量的多少与粗细程度表征了相应关键词之间的亲疏程度。简单来说,关键词节点越大,连线越粗且数量越多,越表明该关键词为研究领域的核心与热点研究内容。

对199篇“休耕”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后发现,“粮食安全”出现的频率最高(共计33次)。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耕地休耕研究的本质原因就是为了修复地力从而提高再次耕种时的粮食产量以保障粮食安全。除“粮食安全”外,“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漏斗”“生态环境”“粮食产量”“粮食生产”“轮作休耕”“农业发展”“生态补偿”“粮食供求”“地下水超采”占据了关键词频数的前10位。通过对关键词词频的分析及关键词之间的共词网络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发现CNKI收录的有关休耕研究的文献形成了以“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等研究主题为中心,“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漏斗”等为核心研究区,辅以“农业发展”“生态补偿”土壤侵蚀”等相关内容的研究网络。

2.5 研究机构

研究组织机构分为高等院校、政府机构、其他3类。高等院校类细分为农林院校、综合院校和其他院校;政府机构类细分为农林机构、水土部门和其他政府机构;其他类细分为农科院与其他。研究机构发文统计见表1。据表1可知,农林院校和综合院校的科研贡献率合计高达69.34%,其中,西南大学(12篇)、吉林大学(8篇)、浙江大学(7篇)、中国农业大学(6篇)、华中农业大学(6篇)为发表研究成果较多的高校,其对休耕研究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在政府机构当中,对耕地休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林机构与水土部门,合计19篇文献,总占比9.55%;农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对休耕研究的贡献率为7.54%,其他研究平台(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的休耕研究贡献率为11.06%。

2.6 研究方法

本文将研究方法大体分为规范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具體分类见表2。广义上,在实证研究法出现之前在休耕研究领域中所采用的方法都称为规范研究方法;狭义上,规范研究法是通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加丁-资料、分析资料后,以文字来叙述相应的研究成的方法[9]。实证研究法在耕地休耕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调研研究、案例研究以及落地研究等的相应资料与数据展开论述与分析进而得到结果。

目前,我国对耕地休耕研究的方法主要还是集中在规范研究法,占总文献样本量的65.32%,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规范研究法中运用比较研究与总结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通过对运用了比较研究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该类文献主要以国外与国外的耕地休养制度对比为主。杨庆媛等[10]通过对比分析欧美规模农业经济体和东亚小规模农业经济体的耕地休耕制度的实践,为我国农业建立和实行耕地休耕制度提供借鉴。总结研究中综述类文献较多,饶静[11]旨在通过综述欧美日等国家与地区有关耕地休养的政策背景、政策执行方式以及政策影响,探索已有的休耕政策对中国耕地休耕问题的启示。与规范研究法相比,实证研究法在样本文献中的占比明显偏低,尤其是落地研究,仅占比5.53%。

2.7 研究内容

我国近25年对于耕地休耕的研究可以进行二分法,将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4-2015年,纯理论研究发展速度远超实际研究,但休耕研究总体热度较低;第二阶段是2015年至今,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休耕研究的总体热度激增。

2015起,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耕制度的影响与意义、休耕政策实施体系等方面。陈桂权等[12-15]基于我国古代土地连种及特点,联系代田、区种与亲田等变相休耕模式,为我国现行的休耕试点提供了可行建议。张慧芳等[16-18]研究了影响休耕制度的影响因素及设计的难点。肖唯文等[19-23]针对我国目前实施休耕制度可能遇到的难点,设计了3种休耕实施模式供参考,即季节性休耕、“流转+休耕”及休耕计划。另外,由于我国的休耕试点主要集中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因此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现有的休耕政策执行情况,针对耕地休耕的现状进行研究,试图对耕地休耕的发展与研究提供建议。如肖唯文[19]在基于耕地保护的河北省休耕轮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从国家政策背景和河北省耕地现状出发,从提高耕地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业农产品品质3个角度分析了河北省实行休耕轮作制度的意义,并指出要发展差异化的休耕制度。除此以外,婧蓝等[24-26]从生态补偿与建设等其他方面展开了研究。

3结 论

3.1 研究方向

从对耕地休耕研究成果的分析来看,对于休耕问题研究的深人性与广泛性随着实践的推进而逐渐加深扩宽。从研究方向上看,早些年休耕研究主要以综述综述性文章等理论研究为主,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实际研究相对滞后的状况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我国耕地休耕的研究方向更加多元化、合理化。但同时,我国关于休耕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研究人员对休耕研究的热度随国家政策波动较大;另一方面,对耕地休耕的研究主要关注点落脚于制度构建,但制度构建后如何落地实施提及较少[27]。因此,今后的休耕研究方向应适当侧重于耕地休耕的落地与具体实行等方面。

3.2 研究内容

从对休耕研究的内容分析结果来看,当前我国的休耕研究切人点以全国或某一区域为主,通常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出发,以定性研究作为研究主体,案例研究、落地研究等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休耕制度的影响与意义、休耕政策的实施体系、影响休耕制度的影响因素及设计难点、休耕试点区域的研究以及休耕意愿与生态补偿研究。结合耕地休耕的研究方法来看,目前我国休耕研究的内容丰富程度得以提升,但基于我国现有的休耕制度发展情况来看,研究内容的多维化亟待改进。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要将实行耕地休耕需要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不断完善,更应当为休耕区域落地安排搭建科学的理论框架,探索保障耕地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政策体系与补偿机制,并凶地制宜地,在人多地少、粮食安全高度战略性以及耕地面临严重质量退化和生态恶化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实施耕地休养生息的时空安排及运行模式。

3.3 研究方法

从分析结果中看,当前我国研究仍然以规范研究法为主,少量为实证研究,这不仅说明了我国休耕研究方法的相对单一性,更暴露了我国的休耕研究尚未构成体系、缺乏实践经验等缺陷。一般来说,更加重视通过对客观数据的分析与总结得到结果的实证研究法更有利于发现当前研究区或研究主体存在的问题,但相对来讲,这样的研究方法可能会存在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达不到理论研究高度等缺点;规范研究法固然有强理论作为支撑,但由于其实践检验性不足,研究成果往往无法进行推广或在推广过程中出现问题。因此,耕地休耕研究未来在方法上,应当更加合理地将规范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进行有机结合,各白发挥长处,重点应当加快将规范研究的成果用于实证研究进行检验,从而最大程度地發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左右,也促使我国休耕研究的体系尽快完善。3.4 研究主体与后备力量

从对研究主体的统计结果上看,目前我国耕地休耕研究的主体较为多元化,主要以高校研究为主,国家大力支持及其他研究平台积极参与为辅。另外,由对我国关于休耕研究的研究机构进行层次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知,近七成的样本文献来自高校的研究成果,但由于高校本身的特殊性,其对耕地休耕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阻碍。一方面,由于高校不是专门的研究机构,投入休耕研究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针对某一休耕区域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有效追踪研究;另一方面,在高校进行耕地休耕研究的部分研究人员为在读硕士、博士生,缺乏实践经验,这也可能是造成我国关于休耕研究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成果较少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认的是,高校为推动我国休耕研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应促进高校与企业、研究所协同合作,积极进行典型案例与落地安排等实证研究,从而推动耕地休耕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参 考 文 献

[1]艾大宾,廉伟.影响我国耕地有效保护的诸因素及对策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3):44-47.

[2]尹盼盼,基于文本挖掘和表层信息的论文阅读价值评价方法[D].延边:延边大学,2012.

[3]王日芬,邹本涛,宋小康,大数据驱动下情报研究知识库及其体系架构设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1):28-33.

[4]王日芬.综合数据库资源及利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本刊编辑,农业部:到2020年全国轮作休耕面积力争超5000万亩[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8(8):22-23.

[6]本刊编辑,《中国科学》杂志刊载的基金论文产出研究与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04(3):189-191.

[7]王日芬,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综合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8]刘启元,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 I的 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 1 2 (1):50-58.

[9]郭宇思,刘满,邬宗稳,浅析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方法和实证 方法『J].商场现代化,2015(13):255-256.

[10]杨庆媛,信桂新,江娟丽,等,欧美及东亚地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实践:对比与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17(4):71-79.

[11]饶静.发达国家“耕地休养”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2016 (9):118-128.[12]陈桂权,曾雄生.我国农业轮作休耕制度的建立——来自农业发展历史的经验和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16(7):87—94+104.

[13]何蒲明,贺志锋,魏君英.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耕地轮作休耕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7(7):88-92.

[14]寻舸,宋彦科,程星月.轮作休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4):681-687.

[15]黄毅,邓志英.中国农地轮作休耕:制度与实践[J].农业经济,2018(1):12-14.

[16]张慧芳,吴宇哲,何良将,我国推行休耕制度的探讨[J].浙江农业学报,2013(1):166-170.

[17]杨俊,孟浩.土地整治对耕地轮作休耕的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地经济研究,2016 (2):144-157.

[18]杨庆媛,陈展图,童小容,轮作休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7(7):20-25.

[19]肖唯文.基于耕地保护的河北省休耕轮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8 (1):37-39.

[20]樊良新,佟艳.河南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 (17):16-17+36.

[21]孙治旭.关于云南省实行耕地轮作休耕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 (1):148-149.

[22]李艳霞,段金荣,王雅俊.对乌鲁木齐市耕地轮作休耕的思考[J].新疆农业科技,2017(1):14-15.

[23]黄国勤,赵其国,中国典型地区轮作休耕模式与发展策略[J].土壤学报,2018(2):1-11.

[24]婧蓝.耕地轮作休耕是生态环境前进的一大步[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6(7):14.

[25]吴萍.构建耕地轮作休耕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7(10):112-117

.[26]李超,湖南省重金属镉污染稻田轮作休耕技术模式探讨[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 1 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北京: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 1 6:1.

[27]孙宏岭,孙红霞,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最危险的因素一 弃耕抛荒[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1):19-20.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分析可视化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SCI收录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文献计量分析视域下的中国苗族姓名研究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