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现代雕塑艺术发展趋势之一

2019-09-10覃玉军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非传统

【摘要】:电子媒介出现以后,电影、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三D打印、人工智能、交感技术……不仅深深地左右着当代文化,也影响着当代雕塑。雕塑的思维方式、技术手段开始全面地由过去传统的“手工艺”型,向着多元化、复合型的方向发展,雕塑不可避免地要在與当代思想、当代科技、当代文化的相遇中,寻求新的可能。

【关键词】:当代雕塑 雕塑艺术 非传统

作为一位雕塑综合材料方向的研究生,我所认识的就不局限于传统的雕塑艺术,并且当代雕塑艺术因为科技及互联网的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模糊化,现在许多的雕塑作品你可以说是雕塑,甚至不是雕塑,因为当代的雕塑艺术家特别是现代年轻的雕塑艺术家,更多的去表现自我的体会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其中为了更好的表现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从传统的雕塑材料和介质到现在的多媒体语言的越多运用,也体现了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其中一个趋势。而另一个趋势就是对个人身份认同有着强烈的关注,他们自己的形象是其艺术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因而造就了一大批包括自拍像和身体影像在内的自我表现作品。总的来看,这些作品反映了在快速多变的社会里艺术家对个体和自我的迫切追求。雕塑对历史和记忆的再现是无法与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分割开的。

本土和全球之间的对话是90年代中国雕塑发展最有利的驱动力之一:它激发了雕塑家们探索其自身身份,拓展了他们的视觉语汇。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挂念和形式成为全球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并把对国际艺术去向的了解与对中国现实情况的关注结合起来,形成了90年代的当代艺术的基础。

从王功新在1995年创作的录像装置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朱金石在1996年创作的《无常》,还有蔡国强1995年第四十四界威尼斯双年展中的著名作品《把马可波罗忘记的东西带给威尼斯》,都能看出这几件作品代表了由艺术家自身的跨国检验浸染的。

与此同时,我也一直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刚开始的美术界的“八五新潮”作为开端到现在的各种艺术的相互融合,多元化的今天,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越来越迷惑,李晓锋将中国当代艺术的三个阶段简单的概括为“看别人”、“被别人看”、和“看自己”,而只有到了“看自己”的阶段,中国当代艺术才真正具有当代性, 而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仍大部分处于“被别人看”的阶段,为了迎合别人寻找它者的需要,所创造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并没有真正做到以我为主,进行真正的艺术思考和创造。而简单而有效的使作品“当代”的方法是颠覆现存的美术类别与媒材,这一潮流在“85美术新潮”中已经出现,到了90年代中期成为当代美术中的主流现象,装置、行为及多媒体艺术成为中国实验美术家最热衷的形式。

而跨界,crossover, 跨界的本质:是整合、是融合。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它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随机的搭配应用。可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甚至可以融合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面世。而商品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有更多的信息链接。供求信息的流通达到空前的释放,需求与供应在不断的被丰富,完善。而艺术界也不能避免这一趋势。出于对虚拟现实和图像生存的反拨,物性、物质材料、物质实体重新得到了当代雕塑家的关注。近几年,对物、物性、雕塑材料的研究在当代雕塑家中间,特别在青年雕塑家那里极为重视。当代雕塑家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可触的物质材料所构筑的实体世界,来彰显自身独有的价值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青年雕塑家对材料的重视与现代主义雕塑家对材料的重视并不能等价齐观。其区别在于:首先,当代青年雕塑家是在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相互关系中表现个人性的;现代主义雕塑的材料运用侧重私密性,它们是晦涩的,内心化的,不考虑观众是否理解;当代雕塑家在重视材料实验的时候,兼顾了公共性,不仅强调作品材料与个人的关系,还同时考虑和观众形成交流、对话、互动、沟通的可能。其次,现代主义的雕塑的材料的使用是建立在精英主义、纯粹性基础上的,有为材料而材料的倾向,而当代青年雕塑家更多使用日常生活化的材料,生态的材料,废弃的材料,从而显出区别。而近几年展出的当代雕塑作品中,很多作品都涉及到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合作,反映了这一艺术发展趋势正在茁壮成长,全球同步的资讯共享,复杂多样的文化处境,再加上当代人活跃的精神能量,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不断拓展视野,当今的文化境遇和现实面貌早已不同于之前的社会文化景观,而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切,有利于中国当代艺术形成独立价值,保有精神反省的力度和深度。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共同促进了中国当代雕塑的跨领域成长。

最后,总结一下本文观点,在90年代的当代艺术的影响下,如果当代雕塑家需要更好的表现自身的艺术语言就必须具备更多的社会科学知识,思想和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具备一些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和艺术总在山顶重逢。古希腊艺术家根据数的规律,赋予艺术品比例上美的和谐。例如,黄金分割比例是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基石,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将其体现为光影、焦点透视、人体解剖学等科学原理和写实技法,从达·芬奇的许多机械发明手稿中就能看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影子。无论是科学教育领域所提倡的 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理念,还是艺术领域对艺术和技术结合的诸多尝试,都是在同源中寻找更多交叉与融合的可能性。因此当代雕塑首先是让年轻人扩展过去艺术教育没有的东西,雕塑让我们必须去寻找不一样的东西,其中真正的营养,就在于我们的现实环境之中,以及我们与西方的关系之中。

【参考文献】

【1】 于洋.—当学院拥抱实验艺术》[J],刊名《美术观察》,2011

【2】 刘向娟, -作为学院概念的实验艺术之思[J], 《艺术与设计》,2017

【3】 巫鸿.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M],2010年7月第2次广州,岭南美术出版,2010

作者简介:覃玉军(1994年-),男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雕塑综合材料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非传统
新传播时代,当传统遇到“非传统”
春到
大数据实践客体的非传统分析
中学语文传统文化的“非传统” 教法
论在杭高校校园安全事件的风险防控策略建构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从欣赏的角度略谈雕塑艺术的特点
以东方的视野展现我国古代雕塑永恒之美
非传统假期作业的一些设想与实践
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佛教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