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东方的视野展现我国古代雕塑永恒之美

2016-12-13志勇

出版广角 2016年14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纪录片

【摘要】自古以来,西方就非常重视雕塑艺术,拥有较为丰富的雕塑纪录片素材。相对于西方,我国古代更重视平面艺术,雕塑被认为是“匠人”的“粗浅”工作。因此,我国制作古代雕塑纪录片的素材较少,此类纪录片的数量也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有限的素材制作成精良的雕塑纪录片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首先讨论了东、西方以古代雕塑为主题的纪录片有哪些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同;而后分析了《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作为记录古代东方艺术的纪录片所具有的艺术造诣;最后分析了该纪录片为同类纪录片制作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雕塑艺术;纪录片;艺术造诣

【作者单位】志勇,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西方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雕塑艺术,将其视为与绘画同等重要的艺术门类。我国古代虽然也不乏造型优美、艺术与文化内涵丰富的雕塑,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古代美术更重视绘画和书法等平面艺术,对雕塑的重视程度较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方制作出了很多非常经典的、有关古代雕塑的纪录片作品,如《米开朗基罗》《英国雕塑的黄金年代》《罗丹---雕塑之“吻”》等,这些纪录片作品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烙印。因为缺乏素材,我国同类纪录片的数量较少。2014年,中央电视台4套国际频道《国宝档案》制作了特别节目——十集大型系列纪录片《镇馆之宝》。其中第六集《青州石佛造像》以东方的视野展现了我国古代雕塑的永恒之美,用现代东方的审美视角感受这些东方古代雕塑的历史传承,带领观众通过古代雕塑作品完成一次文化的穿越。

一、东、西方视野下的古代雕塑纪录片在制作上的差异

在古代,东方和西方对雕塑的理解和认识迥然有别,在雕塑艺术的追求、表现意境和人文情感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1]。针对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东、西方视野下的古代雕塑纪录片也各具风格。以BBC制作的《英国雕塑的黄金年代》为例,该片以西方艺术史观的视角,用素描般写实的制作手法表现英国中世纪的雕塑作品。这部纪录片的摄像严格遵循西方美术所重视的欣赏角度,按照西方美术审美进行空间调度,甚至纪录片的画面构图也体现了西方美术的美学思想。《英国雕塑的黄金年代》主要表现的是英国中世纪的雕塑,其摄像也严格遵循中世纪美术的审美进行,内容与风格形成了高度的统一,获得了非常理想的艺术表达效果。再如,雕塑纪录片《米开朗基罗》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在雕塑创作上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古代雕塑制作的宏大场面。整部纪录片气度恢宏,将观众带入米开朗基罗生活的那个优秀雕塑作品频出的年代。现代西方拍摄的以古代雕塑为主题的纪录片也普遍以宏大的场面为特点,以写实为风格,以真实的美感反映了西方雕塑作品诞生的文化环境,表达了西方人的美术追求和人文关怀,风格大多直接、浓烈,极具视觉冲击力。可以看出,西方拍摄的古代雕塑纪录片所采用的风格与西方古代雕塑作品的风格十分接近,都是力图通过感官的震撼来实现征服受众的目的。

相比西方古代雕塑对人物造型写实的、具象化的和极具真实感的表现方式,我国古代更倾向于通过抽象的、写意的方式表现雕塑的人文意趣;相比西方通过直接的方式表现雕塑的力量美和气魄美,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家更喜欢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雕塑的内在气韵。因此,以我国古代雕塑作品为主题的纪录片就不能采用西方同类纪录片那种以视觉震撼征服观众的策略,也不能采用完全写实的、具象化的纪录片制作风格。因为那样的纪录片制作风格与我国古代雕塑作品的风格不符,是无法表现出我国古代雕塑所拥有的内在美感的[2]。

在制作以古代雕塑为主题的纪录片时,纪录片的风格应该与雕塑作品的整体风格相符或相近。这是因为在表达气象宏伟的、直观的和具象化的西方古代雕塑时,纪录片只有通过宏大的、既视感的和具体化的语言才能表达出这样的效果;同样,在表现婉约的、隽永的东方古代雕像时,纪录片也只有用细腻的、娓娓道来的纪录片语言才能使观众静下心来,体会到这些雕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果纪录片风格与雕塑作品风格不同,则很难表现出主题的文化和思想,更别说使观众产生共鸣了。

二、 纪录片《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的东方艺术特征

纪录片《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在充分展现中国古代雕塑的东方艺术特征的同时,自身也呈现出典型的东方纪录片的艺术特征。

首先,《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以古代中国和谐思想带领观众来理解和欣赏我国古代雕塑,这是我国雕塑纪录片所拥有的特点。纪录片《青州石佛造像》中,始终有一条暗线贯穿始终,这就是欣赏中国古代雕塑的基本审美观:“天、地、人”。《青州石佛造像》认为,识别天、地、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欣赏我国古代石造佛像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天、地、人”正代表着我国古代人民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关系的朴素认知,既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优秀之处,也是我国古代审美认知的重要基础[3]。《青州石佛造像》在表现雕像艺术时准确地捕捉到并运用这一辩证思想,将这一思想贯穿于纪录片中,为纪录片设置了自身的东方性格,形成与西方同类纪录片作品迥然不同的风格。如《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在纪录发现青州石佛过程时,引用道家思想“冲气以为和”来说明石佛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语出《道德经》:“冲气”意为“阴阳和谐”;“和”表示“万物共生”)。在表现青州佛像造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孙炳万时,《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引用中国佛像雕刻者代代相传的行业术语“石本无言亦颔首”,体现了我国雕刻家对佛像雕刻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追求。

其次,《青州石佛造像》用写意的笔法细腻地勾勒了我国古代佛像雕塑的意境美。我国古代石佛造像以典雅端庄的外形和真善美慧的内在精神闻名于世,其外在形体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石佛造像最大的魅力所在。在带领观众欣赏这些石佛造像时,《青州石佛造像》面临这样一个难题:西方雕塑艺术较为外向,其艺术表现力一目了然,很容易通过纪录片旁白说清楚;而中国古代雕像的艺术性更多地体现在其内涵上,这种内在的美感并不能完全依靠纪录片的旁白解说清楚,需要观赏者从内心出发来感悟它的美。那么,我国纪录片应该如何带领观众通过佛像雕塑的外在形象来感悟其内在的艺术美呢?《青州石佛造像》采用了娓娓道来的方式,先带领观众了解古代青州的人文历史,再熟悉青州博物馆的形成和石佛造像被挖掘的经过,以极强的代入感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纪录片所营造的古典雕刻文化氛围中。在这样的氛围中,观众逐渐体会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意境美,慢慢地理解和学会欣赏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雕塑纪录片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也具有自己的风格。《青州石佛造像》并没有照搬西方古代雕塑纪录片那种素描般写实的制作方式,而是用中国画的“写意”风格营造了细腻悠远的意境之美。这种纪录片制作方式虽然没有西方雕塑纪录片那种出场便直击观众视觉的震撼效果,却胜在余味悠长,留给观众更多的回味和思考空间。《青州石佛造像》营造的这种意境体现了我国传统艺术追求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通过有限的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表达出更广阔的含义,从实体的石佛造像表达出哲学理论的高度,为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视听享受,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

再次,《青州石佛造像》传递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信息。雕塑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之一,而文化艺术是具有民族属性的。纪录片在表现雕塑的文化信息时,就离不开其民族属性这个重要的元素。因此,我国雕塑纪录片不应该生搬硬套西方雕塑纪录片的模式,而必须从中华民族的艺术欣赏角度来理解我国古代雕塑。《青州石佛造像》中所涉及的佛像从北魏到北宋,纵跨五百年,不同时期的石佛造像有着不尽相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属性,纪录片在表现这些石佛造像时尽可能地揭示其民族文化底蕴,赋予他们中华文化之魂。

三、《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给东方古代艺术品纪录片制作带来的启示

西方古代雕塑艺术纪录片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相比之下,我国以古代雕塑为主题的纪录片数量较少,可取材的内容也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本着少却精的态度,以东方的视野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纪录片,为同类节目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将民族性的内容展现给观众,以东方的视野展现我国古典艺术,我国艺术纪录片才能够获得成功。在制作东方艺术品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西方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却不能不经思考地一味效仿。技巧、策略和思想可以学习和借鉴,但是文化内涵、艺术理解我们却需要从东方文化中挖掘和体悟,否则做出的影片不中不西,只能东施效颦,贻笑大方[4]。

以东方的视野制作东方艺术品纪录片时,我们要赋予影片以东方的灵魂。一部拥有东方灵魂的纪录片才能表现出东方艺术品的内在气韵,才能以东方的气质感动东方乃至世界的观众。同时,东方艺术纪录片也要用东方的笔触来刻画艺术品,用东方的叙事方式讲述与艺术品相关的故事,为纪录片注入民族文化元素,在影片中体现东方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录片来。

[1]徐诗航.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创作特色分析[J]. 视听,2015(7):48-49.

[2]彭小年, 毛基任等. 浅析央视纪录频道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叙事艺术[J].当代电视, 2015(9):34-35.

[3]包新宇. 浅析历史人文纪录片艺术意象的构建[J]. 当代电视,2015(7):26-27.

[4]李韦儒. 纪录片《美丽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1998.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从欣赏的角度略谈雕塑艺术的特点
当代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研究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