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争”与“让”

2019-09-10东方峰

家长·中 2019年3期
关键词:意愿跳绳内心

东方峰

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很“独”,自私、占有欲望强,不懂得与人共享,担心孩子日后与人难相处。而跟只“争”不“让”的霸道孩子相反,过分谦让的孩子不懂如何“争”,只知一味“让”,家长又担心这样会不会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吃亏。

“争”与“让”,到底哪个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场景一:绝不能吃亏

学校里,当一个女生的文具被男生抢走时,她竟然挥起巴掌给男孩来了一个耳光。老师询问女生为何打同学时,女生振振有词地说: “我妈妈说了,谁要欺负我,就让我打他,可不能吃亏。”

场景二:怎么都不跟人争?

羽羽的学校要举行运动会,课间时间,羽羽看見地上的跳绳很喜欢,便拿起来,高兴地玩着。这时,过来一个男生,要抢这个跳绳,羽羽立刻放下跳绳走开了,羽羽总是这么谦让,从来不和小朋友争,哪怕是非常喜欢的东西她都会让给别人。

分析上面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只争不让的孩子实在是不讨人喜欢,但是那些过分谦让的孩子事事处处都只知道退、忍,却也更让家长们着急。

其实强与弱,都是孩子天生就有的性格。无论性格强与弱,都不是孩子的错。关键是,如何调整好这个“度”,让孩子做一个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隐忍自我的豁达孩子。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不仅懂得如何对别人“让”,也要学会向他人“争”,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心愿。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正确的“争”与“让”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

2.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基础上,孩子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

3.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赢。

在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 “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如何教会孩子正确的“争”与“让”?

1.让孩子自然流露和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当孩子还是一个心智和感觉系统都不成熟的小家伙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让他体会自身的内在感受和真实的情感流露更可贵的了。这时,你所要做的,就是多让他和外界环境接触,让他在与外界的人和事互动的过程中尽情地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也是他心理成长所需要的养分。比如,他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时,别告诉他该做什么,看看他自己会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过程中,他的个性,他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渴望和疑惑,都会简单地坦露和倾泻出来。此时,争抢的东西本身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2.启发孩子思考判断——自己该不该谦让当和孩子一起在游乐场或其他环境玩耍时,如果遇到相应的场景,就可以和孩子讨论,是否该谦让,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启发孩子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标准。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往往还是“自我为中心”的,大多数时候都无法顾及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玩玩具,总想把好的揽过来一个人玩,分东西,总想要大的多的好的,这个时候,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压力来强求孩子去谦让别人,则很可能违背他们本身的意愿,如果这种意愿经常被压制,他们就可能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长大成人之后行为方式也可能相对退缩,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就是说,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可以创造交往条件让他们逐步体验到人际互惠互利的必要性,可以通过讲道理来引导他们的谦让行为,当他们无意中做出谦让行为时,可以赞许,可以鼓励,但绝不可强迫或引诱出这种行为。

3.鼓励孩子在环境中寻找规则孩子们都是平等的,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借助于严格的规则。比如,在学校打水时,教育孩子能排好队等待,不能蜂拥而上;想用别人的文具时要有礼貌地和别人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谦让心。

4.教育孩子遇事要协商孩子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但关键是如何解决。要教育和引导孩子用协商的方法解决。如在为某个玩具争抢时,可让孩子采取轮流玩的形式或用“石头剪刀布”的形式玩;在海滩玩沙为了工具争执时,可引导孩子合作的完成作品等。

5.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家长害怕孩子吃亏,害怕孩子犯错误,所以忍不住要在一边不停地帮孩子做决定,给孩子过多的指点。实际上,担心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当你越担心一种可怕的状况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有意无意中强调它的存在,你担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发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自在的生命,都有他独特的生命能量,独特的生命轨迹,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好一切事情,而不应该把大人的担心投射在孩子生长的过程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才能得到历练,变得坚强豁达、宽容大度。

(责编  侯 芳)

猜你喜欢

意愿跳绳内心
跳绳的起源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NO.10 跳绳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一块生锈的铁
宝宝鸭跳绳
拥有强大的内心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