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沿边地区外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的途径探讨

2019-09-10龚蓓丽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

【摘要】:随着国家对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视,云南沿边地区从经济发展末梢被推向了开发开放的前沿,来自周边国家的大量外籍人员纷纷跨境流入从事务工、经商活动。尽管外籍务工人员的大量入境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其在生活、务工上的种种不适,给沿边地区外籍人员的管理和边境社会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对云南沿边地区外籍务工人员开展职业培训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瑞丽市为例,试从职业培训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协作机制入手,探讨如何有效开展云南沿边地区外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新途径。

【关键词】:云南沿边地区 外籍务工人员 职业培训

云南陆地边境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沿边八个州市处于云南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云南省被定位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在兴边富农、扶贫开发等一系列举措的逐步推进中,云南沿边地区被从经济发展的末梢推向了开发开放的前沿,其作为面向南亚东南开大开放的经济抓手被愈加重视,沿边各口岸的通关便利度和区域经济发展得到迅速提升,吸引了大批来自越南、老挝、缅甸国家劳动力涌入沿边境内,寻求就业及经商机会。

一、特殊的区域环境引发了外籍人员的集聚性入境

(一)开阔的地理边界

瑞丽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瑞丽在地理形狀上深入缅甸境内,边境线上少有天然屏障,形成了许多历史自有的边民便道,是中缅边境通道最多的区域,为缅甸边民跨境流入瑞丽务工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在人字型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云南辐射中心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多重政策的支持下,瑞丽已成为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中心,是中缅边境上国家级口岸和特殊经济功能区最密集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通关便利度的提升,吸引了大批缅籍务工人员涌入、停留在瑞丽务工、商贸。

(二)相似的文化影响

因瑞丽市地理位置深入缅甸境内,区域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跨境民族。这些民族与缅甸民族原本是长期生活在地理分布相连的传统聚居地的同一民族,因历史原因或国家领土的变更,使得同一民族被国界分隔,形成跨居中国与缅甸的同一跨境民族。尽管这类跨境民族在国家归属上有别,但其相互毗邻,且民族同源,语言、文字、习俗相近,具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故两国边民往来频繁,两侧人文交流彼此融通,为缅甸边民跨境务工奠定了心理情感基础。

(三)双边的推拉因素

19世纪美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曾提出了著名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推拉模型’中,‘推力’指原居地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它可以是战争、动乱、天灾、生态环境恶化等对某一地区具有普遍性影响的因素,也可以是某一小群体遭遇的意外或不幸。‘拉力’是指移入地所具有的吸引力,它可以是大量呈现的新机会,也可以是仅仅对于某一小群体的特殊机遇。”从“推力”角度看,缅甸国内政府军与克钦邦何掸邦第一特区(果敢)的武装冲突长期困扰着缅甸的政治进程何社会经济发展,使得缅北的频繁冲突形成了缅籍劳力跨境务工的重要推力,加剧缅北边民大量涌入我国境内寻求安稳和保护。

二、外籍人员的“安居乐业”需要职业培训的助力

由于瑞丽市与缅甸北部欠发达山区三面相接,其经济水平明显高于缅北山区,所以跨境进入瑞丽务工的缅籍人员对工作性质、薪资待遇、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他们大多从事着建筑、餐饮、珠宝及木材加工等技术含量较低,当地人都不愿从事的行业。据2014年德宏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关于《德宏州缅籍务工人群现状、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显示,瑞丽市德冠恒隆红木家具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共1762名缅籍人员中,文盲占10%,小学文化程度占57.8%,初中文化程度占21.1%,高中文化程度占7.4%,大学文化程度占3.7%。[3]受文化水平偏低、普遍缺乏技术技能及语言沟通障碍等因素的制约,跨境务工的缅籍人员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均较难实现在异国的跨文化适应。

(一)工作方面

在瑞丽口岸务工的缅籍人员中,能够独立经商的缅籍商人或缅籍华侨占少数,大多从业于建筑、餐饮、珠宝销售、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笔者通过与雇佣了缅籍人员的相关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在语言沟通上,除极少数在华十年以上的缅甸工人外,大多数缅籍工人都不会说汉语,工厂里能够以实用汉语进行基本交流的缅甸工人的工资几乎是不会说汉语工人的两倍,主要负责缅甸工人管理与上下级沟通工作。在工作效率上,一方面因文化水平的限制,哪怕是中国师傅教授缅甸工人一些技术含量较低工作的时候,他们学起来也很慢,即使学会了操作也不够熟练,另一方面受语言障碍的影响,即使是掌握了基本汉语的中间负责人在上下级事务沟通时,也可能会因产生理解偏差影响缅甸工人的工作效率。这两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在经营效益和外籍员工管理上的工作难度。

(二)人际交往方面

从相关研究学者以往的调研成果中可以了解到,在云南沿边地区入境务工人外籍人员中,做边贸生意的小贩和打工群体的生活条件较差,生活圈较闭塞。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也印证了这一点,需要租住在瑞丽的缅籍务工人员大都选择住在缅甸人较多的城中村寨,由工厂老板统一安排住宿的缅籍工人也是群居在同一宿舍区里“抱团取暖”。除工作外,他们在休闲时间的娱乐和聚餐仅限于缅甸人之间,甚至连日用品或药品都会选择回到邻近瑞丽的木姐或棒赛采购。这些缅籍务工人员虽然工作、生活在中国,但因语言、文化等因素造成的心理不适使这一群体在当地工作生活中自发形成了无形的“防护圈”,加上瑞丽本地人对缅籍入境务工人员固有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使得缅籍人员以更加隐匿和封闭的被动态度去适应在瑞丽的工作和生活,陷入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的不良循环。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尽管缅籍务工人员的大量入境,为瑞丽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但因其在语言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使得这一群体在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及工作中出现了适应性障碍,反而不利于当地企业的良性发展。针对缅籍入境务工人员开展职业培训,以实现企业的顺利用工和对外籍人员的有序管理,是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先行先试背景下的时代呼唤。

三、云南沿边地区外籍入境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的有效途径探讨

云南民族大学依托“中国—东盟”平台于2014年与德宏州委州政府、瑞丽市委市政府共同组建“云南民族大學国际职业教育瑞丽培训基地”,旨在免费为在瑞丽的缅籍人员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汉语教学、法律法规、健康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以培养对华友好,能进行汉语交流,能在中缅两国交流合作中起到桥梁作用,能促进中缅经济文化教育交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一定专项技术的应用型缅甸技术人才。[4]结合“云南民族大学国际职业教育瑞丽培训基地”针对外籍人员开展职业培训的办学经验和笔者在实地的田野调查经历,试从以下几方面对云南沿边地区外籍入境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途径提出建议:

(一)优化职业培训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培训质量企业

1. 以需求为导向选择培训内容

外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旨在借助教育手段缩小外籍人员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间的差距。因此,在选择培训内容时,既要考虑到外籍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又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需求。在考虑外籍务工人员实际需求时,应从外籍务工人员生存现状出发,给予他们能用到的工作技能和生活常识培训;在考虑企业发展需求时,要找准市场“胃口”,一方面以行业为核心开设相关职业带的技术技能课程,另一方面根据企业需要提供企业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等附加课程的培训。

2. 以行业为导向规范培训教材

具体来说,在组织教材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到外籍务工人员的行业背景,根据不同行业岗位特点和外籍工人已有生活经验分行业开发教材,提高教材针对性和适用性;其次要考虑外籍务工人员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他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接触过的熟悉事物为学习材料,制成图片或绘成插画提升教材质量。

3.因人而异选择培训方法

适宜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外籍务工人员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善用其性格长处因势利导,顺学而教。如,针对缅甸人多为佛教徒的特点,采取宽松温和的教学方式则优于奖惩竞争机制。其次,应在教学中辅以适当的文化熏陶。通过对中国风土人情、文化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介绍,增进外籍务工人员对中国文化的接触和了解,打消其防御心理。最后,要重视实践教学。外籍务工人员培训目的性较强,即学即用的实践教学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要在培训中做到教学做合一。

4. 因地制宜灵活培训形式

瑞丽培训基地在协调企业生产和缅籍务工人员培训愿望的矛盾中,创新形成了“送教入厂”的培训形式,但这一授课形式虽灵活但同样存在忽略了外籍人员零散用工的覆盖漏洞,因此,云南沿边地区在开展外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时不仅可借鉴“送教入厂”的上门培训形式,还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探索新的培训方式,扩大培训覆盖面。

5. 多方式建设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职业培训质量的前提。在外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中需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考虑。首先,要保证教师数量与开设课程数量的匹配,并尽量避免教师数量的结构性失衡,具体可通过扩大宣传和提升待遇等方式,留住更多教师长期参与到培训中来。其次,要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师傅”,多渠道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上双管齐下,一方面提高专职专业教师的双语水平,另一方面借助社会力量聘请有外语基础且业务精良的专业人士或优秀一线员工开展技术技能上的对口教学。

6.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办法

建立适用的评价方式与考核办法,对于掌握云南沿边地区外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的实施效果,把握职业培训工作未来的改进方向尤为重要。评价办法的建立可从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实用,评价方式多种,评价手段多样几方面考虑,通过提高培训质量,增加培训结业证书含金量的方式,提高培训在外籍务工人员和行业企业中的认可度,形成更多外籍务工人员与雇用外籍人员企业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良性循环。

(二)健全职业培训外部协作机制保障培训实施

1. 发挥政府政策宏观调控作用,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外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的开展提供法律支持。在瑞丽对缅籍入境务工人员的管理条例中,参加职业培训并取得相关培训证书被作为外籍人员申请办理《入境务工登记证》和《临时居留证》时的必需材料之一,云南其他沿边地区政府部门可以此为参考,出台相关法规政策为外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提供制度保证。其次,当地政府可建立外籍人员服务和管理信息库。在政府多部门各方数据在同一平台上共享开放的基础上,从源头上掌握监控外籍人员入境务工的具体情况,为开展覆盖面全,针对性强的外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做好基础准备。

2. 激发企业的支持协作能力,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对外籍务工人员参与职业培训的支持程度和宣传力度极大地影响着受训外籍工人对职业培训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云南沿边地区现行劳动力市场下,当地企业与其雇佣的外籍劳动者之间尚缺乏完善的劳动合同规范。当地政府可引导企业与外籍务工人员建立长期稳定的合同关系,并对这些企业优先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此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获取他们对职业培训的支持进而实现用外籍入境务工群体素质能力提升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 鼓励职业院校参与职业培训,整合优化教育培训资源

职业院校在教育资源上具有先天优势,因而在外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实施开展中不可或缺。云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却发展迟缓,出现职业院校与地方经济不匹配的现象,主要在于当地职业院校未树立起社会服务意识,在外籍务工人员强烈的培训需求下,当地职业院校应当转变传统办学思路,把握市场需求主动参与对外籍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借此“东风”找到自身专业优势,办出国门大学特色。在政府、企业、高校对外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资源共同投入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责任明确,以免出现“同时短缺”或“单一重复”的“再培训”现象。

4. 建立多元融资渠道,保障职业培训经费

对外籍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作为一种教育上的无形投资,其收益可满足多个主体的需求。目前主要由云南民族大学承担培训经费的单一融资渠道不利于职业培训的长期发展,需要政府,雇用外籍人员企业和被培训外籍务工人员本人这些受益主体共同分担。

作者简介:龚蓓丽(1992年—),女,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650504 ,职业教育原理方向。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培训问题研究
如何让基层人民调解员练好“内功”
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提升的困境与突围
以职业培训促进校企合作研究
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湖北省枣阳市:人社部门开展职业培训机构资格审验
“互联网+”职业培训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