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经济学人》翻译
2019-09-10黄媛媛
【摘要】:新闻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新闻翻译的首要目的就是向读者传递正确的信息,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信息的传达以及读者反应。因此,本文以知名新闻报刊《经济学人》中 Shampoo technician wanted的官方译文为例,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功能对等 《经济学人》 新闻翻译
1.引言
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新闻则是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因此,翻译国外主流英文报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经济学人》作为一份知名的英文刊物,成为众多中国人了解国际新闻的优先选择。因此,对于该杂志译文的研究不仅能积累新闻翻译经验,还能拓宽视野。新闻翻译须忠实地展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并以目的语为导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侧重信息的传递和读者反映,这能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本文选用《经济学人》中的一篇名叫Shampoo technician wanted的翻译为研究对象,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框架,主要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分析如何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功能对等。
2.词汇层面
“功能对等”被定义为“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1]。功能对等中的词汇对等包含完全对等、部分对等、一词多义对等及零对等[2]。在本文选用的《经济学人》的翻译中,一些特定的名称在翻译中就属于完全对等的情况。例如,“MOOC”对应的是“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AT&T”对应的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对于这种特定缩略词的翻译,译者不能想当然的臆测和创造,它有着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和译文,并且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这是完全对等的情况。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想要真正做到严格的“功能对等”实属不易。以下是笔者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研究转译法、四字格词语和增译法在词汇翻译中的使用。
2.1 转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和语法上存在差异,但两种语言却都包含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现象,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只有少数的句子可按字面意思逐字翻译,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一对应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有些词类或成分需要做出改变才能正确表现原文深刻含义,此时要求译者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词性转换的翻译方法,使汉语表达更加自然流畅,语义清晰。
2.1.1 名词转化为动词
众所周知,漢语多用动词,而英语多用名词。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需要根据中国读者的习惯,将名词转化为动词,在目的语中实现最接近原语文本的自然对等。
例1:
S:A focus on “metacognition” will make them better at picking up skills later in life.
T:关注“元认知”(即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有助于学生们在日后生活中更好地选择职业技能。
在例1的原文中,“focus”是名词。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如若直译,译文则是“对‘元认知’的关注”,这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因此在译文中,名词“focus”一词转化为汉语中的动词,译文则是“关注‘元认知’”,使得整个句子生动活泼,抓住了句子的灵魂,符合汉语逻辑,也符合功能对等理论。
例2:
S:Trade unions can play a useful role as organisers of lifelong learning.
T:工会可以发挥作用,组织终生学习。
在这个句子中,“organizers”是一个复数名词。如果保留语法词性,该句子就可以被翻译成“工会作为终生学习的组织者,发挥作用。”然而,这不符合汉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因此,为了符合汉语逻辑,译者将名词“organizers”转化为动词“组织”。通过这种转化,实现了信息的对等,汉语读者读起来也更顺畅。
2.1.2 介词转化为动词
介词十分灵活,是英语中的一大语言特征,在英文中必不可少,而在汉语中,介词不仅数量少,而且使用效果不佳。因此,在英汉介词翻译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完全的形式对等。尤金·A·奈达认为,在四个对等中,首要是意义对等,其次才是形式对等[3],这意味着如果意义和形式不能同时完全翻译过来,译者须选择意义对等,达到再现原文意义和文化的目的。为了适应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习惯,译者须运用手法将英语介词转化为汉语动词。
例3:
S:But industry can help by steering people towards the skills it wants and by working with MOOCs and colleges to design courses that are relevant.
T:但是,通过指引人们掌握所需技能,或通过与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及高校合作,设计相关课程,行业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译者将介词“towards”译成了动词“掌握”,实现了功能对等,放弃了形式对等,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原文之意,使得汉语读者可以得到原文读者一样的阅读体验。
2.2 四字格词语
汉语四字格的特点是韵律感强,结构严谨,言简意赅而又意蕴丰厚,读起来朗朗上口。吕叔湘指出:“2+2的四音节也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而“四音节的优势特别表现在现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四音节熟语即‘四字格’这一事实上”[4]。在新闻翻译中,汉语四字格的恰当使用不仅能忠实地表达出原意,还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吸引阅读兴趣。如此一来,目的语读者就能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情感,灵活地实现功能对等。
例4:
S:Governments have a vital role to play.
T: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S:To make all this training worthwhile, …
T:要让所有这些培训物尽其用……
S: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saw stunning advances in education.
T:19世紀和20世纪,教育的进步令人叹为观止。
在例4的句子中,“vital”、“worthwhile”和“stunning”正好分别和汉语“至关重要”、“物尽其用”和“叹为观止”这些四字格词语一一对应。虽然将这些词译成“很重要”、“有价值”和“令人惊叹”读起来也十分顺畅,但带有翻译腔,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汉语读者不会获得和原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谭载喜先生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总结为“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读者反映相似”[5]。因此,译者采用汉语习语的四字格,用简练优美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情达意的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汉语的特有魅力,译文也实现了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对等。
2.3 增译
在英译汉的翻译中,为了更加贴切地体现原文的意思,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经常需要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词语,这样一来,译文能更准确地再现原文风格,使译文更忠实于原文。
例5:
S:…not just by spending more, but also by spending wisely.
T:……不是花钱多就好,而是花得对才行。
S:it has given money to everyone over 25 to spend on any of 500 approved courses.
T:国家掏钱给年满25周岁以上的人,让他们从500门认证课程中,任意挑选课程学习。
例5中的“spending more/wisely”和“any”若逐字翻译,则为“花钱多/花得对”和“任何一个”,但这样的译文十分机械、晦涩,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要深入发掘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因此,译者使用了增译的方法,将隐藏在单词背后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这样符合词汇对等的要求。
3.句法层面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因此,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有很大差异,这使得两种语言在互相转化时想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对等几乎难以实现。因此,在翻译中如何能既将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又能满足目的语的句法结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要点,笔者将从语序调整和语态转化两方面来分析《经济学人》的官方译文。
3.1 语态转化
由于本文所选用的研究对象为英译汉,所以根据英译汉的特点,笔者主要探讨被动语态转化为主动语态。英语的语言结构决定了英语多使用被动语态,但在汉语中多使用主动语态。
例6:
S:Shampoo technician wanted
T:招聘洗头工
S:Courses paid for by taxpayers risk being wasteful.
T:纳税人支付的课程也有被浪费的风险。
在例6中,原文中的“wanted”和“paid for”作为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分别修饰“shampoo technician”和“courses”,与“shampoo technician”和“courses”构成了被动关系,属于被动语态。为了使译文符合汉语的特点及表达习惯,译者在翻译这两句时,将后置定语提前,化被动为主动,使译文读起来畅通无阻,符合句法对等的要求。
3.2 语序调整
英语新闻由于受到报刊篇幅的限制,多用结构紧凑、从句环环相扣的长句,且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本身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按照原文顺序翻译,会造成语句不通、逻辑混乱,违反了句法对等的要求。因此,在翻译中,为了使译文符合汉语语言习惯,译者往往会在句子内部进行合理的语序调整。
例7:
S:But industry can help by steering people towards the skills it wants and by working with MOOCs and colleges to design courses that are relevant.
T:但是,通过指引人们掌握所需技能,或通过与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及高校合作,设计相关课程,行业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在例7中,若按照原文顺序翻译,将“by”引导的方式状语置于后面翻译,则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在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先说方式,即“通过……(方式)”。所以,译者调整了语序,将其置于句首,符合汉语的逻辑,也符合句法对等的要求。
4.结语
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和句法两方面对《经济学人》官方译文进行了分析,笔者体会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为新闻翻译提供理论指导。译者在翻译新闻英语时,要尽可能准确地向读者传递原文信息,保证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从而使读者能获得和原文读者相似的读者反应。因此,译者在翻译中需要灵活地采用一些翻译技巧和策略。然而,为了实现原新闻与译文最大程度上的对等,仅仅使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翻译策略是不够的。译者需要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翻译技巧,合理高效地使用功能对等理论和其它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杨挺扬.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教师,2012(20): 57-58.
【3】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 吕叔湘. 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
【5】谭载喜.新编奈达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56,
作者简介;姓名:黄媛媛,出生年月:1995.2.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湖南德市,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