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教育

2019-09-10蒋晓榴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造教育发散思维数学课堂

【摘要】:创造教育是我们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曾经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之上,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更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而高效。

【关键词】:创造教育 数学课堂 兴趣 发散思维

创造教育是我们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认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在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之上,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更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而高效。

一、创设疑问,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引发学生的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觉得最有效的是设计趣味的教学情境,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这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男女生的比赛,给女生发的练习纸上是一段文字:星期一第一节八点到八点四十分是数学课,第二节九点二十五到十点零五分是英语课,第三节十点二十到十一点是语文课……给男生发的练习纸上是一张课程表。经过几次比赛,男生都是遥遥领先,我投影揭示女生的练习纸上是一大段文字,男生的练习纸上是一个表格。学生恍然大悟,由此引出统计表,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统计表的兴趣就浓厚了。

二、夯实基础,奠基学生创造思维

要拥有创造性,就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数学的知识是连贯的,是成一个体系的,这就像盖房子,缺了一层,以后就盖不上去了。所以,这就要求学生每一课的学习都要掌握好,才能构建起这知识的“大楼”。

例如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这一课时,让学生思考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因为这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学生对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了充分的认识,每一课时的学习都比前一课时难度加深,但它们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每次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

三、小组合作,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陶行知先生認为培养创造有创造力的学生集体,既有‘自动’的能力,又有‘自觉’的纪律来来影响和引导着全体学生,以集体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众人拾材火焰高”,我们还是要把“说”的机会还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这一课时,先出示例题中的情境: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提问:这22根1米长的木条的长度就是长方形花圃的什么?学生:长方形花圃的周长。追问:长方形的面积由什么决定?学生:长和宽。追问:既然长方形的周长是固定的,那它的面积一定吗?拿出小棒围一围。小组交流:你找到了几种不同的围法呢?请跟小组同学介绍一下你找到的围法。师:哦,虽然周长不变,但只要改变长和宽,就有不同的围法了。把你们的长、宽按顺序填在表格里。

四、动手操作,调动学生自主探究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学生通过自己冥思苦想,自己动手操作得来的知识总是印象最深刻的。动手操作——教师讲评——动手操作,这样一个教学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在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是直接剪一个图形,有的学生是将彩纸对折后再剪,将这两种情况一一展示。然后动画展示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正确方法,让学生归纳步骤,第一步:对折,第二步:画,第三步:剪,第四步:展开。这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得来的知识学生的印象会更好深刻。

五、触类旁通,促成学生创造思路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观察、思考和联想,触类旁通,我们把一些好的思路和方法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解题,最重要的不是解决了这道题,而且学会了这种方法,要注重让学生归纳出方法,才能触类旁通,才能促成学生的创造思路。

例如在教学《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或首两位都能整除)》这一课时,学生在熟练掌握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方法之后,归纳出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出示一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两位能整除)的算式 ,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学生有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经验,触类旁通。

六、发散训练,开阔学生创造思路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就是要善于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以此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2个桃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它的几分之一?学生们听到问题后立刻兴趣盎然地在给出的两幅12个桃子的图中进行平均分。通过交流,学生们发现若平均分成2份,每份6个桃;若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桃;若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桃;若平均分成6份每份2个桃。这里,学生的思路各不相同,又互相交织,而老师的问题和最后的归纳又恰倒好处的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融合到一起,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创造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教育的实践任重道远,我们应该在学习创造教育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继续来学习创造教育理论,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80.

作者简介:姓名:蒋晓榴,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江苏苏州,当前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创造教育发散思维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浅议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幼儿美术教学研究
让思维“轻舞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