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的优化策略

2019-09-10尹文静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摘 要:在人工智能火速升级的时代,媒体格局受到革命性的影响,高校校园媒体作为校园信息传播的窗口承担着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既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智能化等信息需求,也要寻求更为成熟专业的发展模式。本文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校园媒体的应用现状,探讨未来构建新媒体传播体系的趋势与对策。

关键词:人工智能 校园媒体 传播体系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形式丰富的信息产品和服務,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也使既有的媒体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高校校园媒体种类丰富,内容互通,却面临着多而杂、内容浅、运营乱的困境,加强校园媒体建设,建立多维立体的传播体系对于高校校园媒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应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带领下逐渐优化发展策略建立更为成熟专业的媒体组织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服务于社会。

一、高校媒介融合的技术支持

从机器人新闻到媒体中的中央厨房,从H5技术到个性化算法推荐,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多方位技术支持带来了更为丰富合理的传播体制和信息服务。

(一)各校媒新闻组织机构合作部署

高校校园中各媒体组织机构相互合作进行融合,是实现高校媒介融合的重要基础。目前,以在校师生为主要传播对象的高校媒体一般包括校报、校内广播,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多种形式。而各组织管理部门并不相同,也都有自己的编写人员。为避免出现校园新闻传播的杂乱无章,理念存异,许多高校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潮流,抓紧赶上媒介融合的脚步进行媒体组织机构的合作创新。如四川大学则构建了多维立体的新媒体传播体系,将《川大人》报纸、校内广播,“两微一端”进行融合,实现从传统平面媒体的单一到线上线下全方面立体式新媒体的转型发展,各新闻组织在媒介融合的技术支持下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优势互补,提升新闻传播的有效值与影响力。

(二)在线新闻生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全面发展,在线新闻内容生产离不开大数据的引领,校内媒体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的传播,短视频、小程序、基于人工智能和数据化的个性化算法推荐为新闻生产提供更多方位的角度,从而针对传播对象提供更满足需求,友好交互的新闻信息。由中山大学顺应传播媒体改革转型的趋势自主研发上线的“中大青年APP”将新闻信息与校内服务结合到华东理工大学推出“小花梨”新媒体平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高校媒体新闻生产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更勇于创新,丰富多彩。

二、人工智能时代校园媒体的应用现状

虽然一些高校媒体以人工智能为基础增加为学生定制的个性化服务,主动求变,拥抱人工智能的大环境,却难免在各种新兴名词的漩涡下随波逐流,生存艰难。

(一)内容隔阂,僵硬重复

高校校报一般受学校党委管制,内容受到一定的约束;校内广播电视播报贴合学生生活的新闻屈指可数,与距领导、会议遥远的学生用户产生内容上的隔阂,失去大量的关注度;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校园网客户端等网络媒体平台,发布校内新闻只是在各平台重复投放,缺乏独特性,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发布热点新闻又容易在各种自媒体信息的轰炸下生搬硬抄,转载粘贴,僵硬的信息则会降低媒体平台的用户黏力。

(二)缺乏宣传,观感沉闷

大多数校报发行周期长且覆盖不全面,就目前高校而言,很多学生毕业之前都没浏览过一份校报。校报作为在校内思想政教育上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学生参与运营的校园自媒体账户大多办的规规矩矩,把传播新闻仅仅当成一份职内任务而缺乏生命力,平台形式过于单一,使之媒介平台观感过于沉闷,信息的传播都略显疲惫。

(三)人员不齐,制度冗乱

人工智能时代,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媒体平台,高校社团组织、班级集体自主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屡见不鲜,造成自媒体数量多而杂,而校内官方媒体人员不齐,质量不一的局面。部分高校对于校内媒体传播不够重视、投入的运营经费较低、制度管理上较为分散。媒体之间相互独立,却没有按照各平台的特点管理分发内容,造成校园人力、资源上的浪费,以及整个媒体传播体系的冗乱。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媒体发展的策略

(一)品牌专业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校内媒体的传播对象不再局限于校内师生,更扩展到每一个点击链接的移动用户。校园媒体对于展示学校办学能力,活动氛围,社会形象都有重大的承载责任,而打造一个校园媒体品牌,更是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可行性途径。专业的媒体品牌产出不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重要的还是内容本身,由校园的新闻中心作为理念主导统领各级媒介平台达到理念统一,合理融合的传播体系,从而增加专题新闻和深度报道,提高媒体报道的专业程度。

清华大学推出一系列如“时事大讲堂”讲座、“学堂路上工作室”、“清华全球传播”、“清华研读间”微信公众号的媒体平台,共青团各级媒体平台推出人物专访专题报道百余篇,多篇点击量超10万。清华大学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下建设新媒体矩阵,使清华传媒的品牌更具专业化。人工智能带来媒体技术革新,究其根本理念才是灵魂,加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媒体的发展,使之品牌更具专业化,才会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二)方式多元化

随着传播体系的不断更新,传播渠道得到拓展,新闻传播的方式也应变得多元化。在新媒体领域中,各高校都有校园客户端,72.25%的高校有官方微博账 号、87.26%的高校有微信公众号,两微已成高校必备新媒体,但对于如今热度极高的社交化媒体环境,单单设立两微一端是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的。站在订阅化、碎片化短视频的“风口”,高校媒体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开拓思路,多元发展。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不仅在微信、微博上树立楷模,开设的官方抖音号发布的第一条视频就拥有了37万粉丝,截止目前粉丝已达220多万,在国内知名的视频弹幕网站B站作为高校官方UP主收获24万粉丝。一系列社交化媒体的建立,使高校校媒不再刻板单调,增强可视化的同时,也使传播信息更加多元,传播范围扩大,使知识可以影响更多的人。

(三)组织战略化

人才队伍:高校应注重新闻工作者的培养,积极宣传并招揽有相关才能的人进入校内媒体。专业化的媒体采编团队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从事人员不仅需要过硬的采写突破能力,还要熟练掌握剪辑后期等包装工作,拥有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知识储备,能独立思考,根据要求完成策划工作。这样的新闻工作者,既能够参加校内各大型活动会议,根据现场情况为校媒提供稿件,完成传统型新闻事件的报道;又能运用多种复合技能进行现场采写,运用自媒体平台快速、精准地进行新闻生产和传播。校媒也要根据各新媒体特点合理调度分配工作人员,避免顾此失彼造成传播体系的失衡。

组织结构: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即使是上述复合型优秀新闻工作者,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凭一己之力也很难完成全面立体的新闻采写报道工作。人才的合理使用架构在合理的组织结构上,使新闻中心转变为全媒体中心而运行得更顺利和谐。首先是决策一体化,设立办公室为媒体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然后是创建校园媒体品牌内容制作班底,把关校园不同的媒体平台内容,使之相互渗透,共同进步;最后,全媒体中心也应配有独立的媒体宣传部,作为校园媒体和社会连接的纽带,做好发展校媒的宣传。人工智能催生新媒体的新形态,校园媒体应使媒体资源由分散转向集中,由互不相关转向叠加融合,最终迎来媒体资源整合的时代。

(四)发展联动化

人工智能时代,新媒体的运营给校园媒体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帶来相应的挑战。校园媒体为现代高校传播信息,但是校园媒体平台在规模、设施有一定的局限性,传播力量也会受到限制,所以高校校园媒体的联动在人工智能时代是校媒发展的趋势。目前,很多高校为加强校园媒体的运营和管理相继成立了高校新媒体联盟。以武汉高校新媒体联盟为例,联盟下设教授带领的实验室,通过高校与社会媒体平台的协作,研究大学生新闻传播领域的相关问题。新媒体联盟的成立提高了校园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公信力,增强校园媒体在传媒格局中的话语度,增强了吸引力。社会媒体与校园媒体也会合作举办新媒体论坛,如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西南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论坛集结30余所的高校师生共同探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校园媒体建设等问题。

校园媒体发展联动化既增加了各高校媒体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紧密合作,拓展创新内容,形成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发展平台,又可完善校园媒体的各种工作制度,共同设立多项相关活动比赛供大学生参加,线上线下提高校媒的灵活性,吸引新思路,促进高校形成更加完善、高效的传播体系。

参考文献

[1]彭兰.社会化媒体:媒介融合的深层影响力量[J].江淮论坛,2015(01)

[2]刘岩.浅谈技术视域下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J].北方传媒研究,2018(06)

[3]莎日娜,李佳耀,叶定剑,翟文洁.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资源整合发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21(04)

作者简介:

尹文静(1998-)女,汉族,河南省商丘市人,现为郑州西亚斯学院新闻学专专业学生。

本论文为郑州西亚斯学院2019年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训练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9-SYCX-168,项目名称为《机器人新闻——人工智能与校园新闻的邂逅》,指导老师为陈蓓。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何去何从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