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负面舆情防控工作机制研究
2019-09-10佘颖玲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已经从简单的通信终端变成了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在手机媒体背景下,网络负面舆情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高校管理者要改变传统舆情应对管理理念,在处理突发事件上从“事后处置”模式转变为“事先预防”模式,本文从监测、预警、引导三个层面对构建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负面舆情防控工作机制进行了方法、路徑的探讨。
关键词:手机媒体 高校 网络负面舆情 防控
在手机媒体时代,虽然网络舆情的萌发期、扩散期、爆发期和衰退期的一般演化规律仍然适用,但整个传播周期的时间大大缩短,尤其是直播活动的盛行,往往突发事件现场还没有结束,而网络上已经开始扩散,突发事件与舆情危机出现零延时现象。网络负面舆情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传播过程之不可控,给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造成很大压力。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高校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管理理念,在处理突发事件上从“事后处置”模式转变为“事先预防”模式,探索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一、构建高校负面舆情信息监测体系
英国著名学者 M. Regester. Michael(迈克尔·里杰斯特)在著作《危机公关》一中指出:“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危机预防。1构建高校网络负面舆情防控工作机制的第一道防线是构建高校网络负面舆情信息监测体系。高校负面舆情信息监测是对高校师生群体言论和观点进行密切关注的行为,对一些针对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能够迅速发现和捕捉,在负面舆情酝酿期、萌生期,即进入高校舆情管理部门的视野。
(一)线上监测与线下监测相结合
网络负面舆情爆发于线上网络,但根源却在线下现实事件,在负面舆情监测中既要对各大网络平台中的言论、转发进行关注,也要对校内现实环境中的舆论动态进行监测,才更全面,标本兼顾。
(二)技术力量与人工力量相结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的发展,高校可以通过采购计算机软件的办法,对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实时监测、采集、内容提取,来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同时,可以建立一支校内舆情信息监测工作队伍,发动高校教师、辅导员、宿管员、学生干部、班级信息采集员等加入舆情信息监测工作。
(三)日常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舆情信息监测工作依然是在突发事件爆发后,才开始介入,属于应急监测,并没有建立起日常监测工作,事实上,日常监测做好了,能有效地监测到苗头性、倾向性动态,提前介入提前预防,能够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高校应当注重日常监测与应急监测的配合。
(四)内部监测与外部监测相结合
大多数舆情信息监测工作是高校的舆情工作管理部门组织开展,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仍然是属于一种校内范围的自我监测,监测力量稍显薄弱,高校舆情工作管理部门还应当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尤其是外部媒体,建立良好的信息互动沟通机制,将对舆情信息监测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二、建立高校负面舆情预警工作机制
(一)成立舆情分析研判小组
对于搜集汇总的舆情信息,高校须选派专业素质精良人员组成,舆情分析研判小组,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和研判,从中发现高校校园内可能引发导致突发事件和网络负面舆情的潜在风险,从而今早进行疏导管控,将危机防范工作迁移,消弭于未形成之际,化被动处置为主动干预。
(二)确定舆情预警指标体系
网络舆情涉及海量信息,如何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以便于分析和决策,将成为考验高校舆情风险防控能力的关键一环。一般而言,舆情预警指标的设置应遵循可行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指预警指标应为可通过定量分析和科学运算所监测的数据来说明问题,如转发量、跟帖数、话题更新速度等,全面性原则指所设指标应当能够全面反应网络舆情的方方面面的情况,尽量不存在漏洞,
(三)确定舆情预警级别
高校网络负面舆情从萌芽、扩散、爆发到消退,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高校舆情工作管理部门要根据网络舆情信息的变化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应根据网络舆情的恶化及其对校园安全稳定的威胁程度确定其预警级别,以采取相应等级的舆情危机预案。“按照网络负面舆情的关注度和热度,通常可以将舆情预警级别划分为四个等级:一是“一般”级别,舆情工作部门要采取继续关注,并针对网络舆论反应问题予以核实;二是“敏感”级别,舆情工作部门继续关注,并针对讨论集中的问题开展调查并在网络上适当回应学生的疑问;三是“严重”级别,舆情工作部门如果发现突发事件相关的网络舆论大肆蔓延,要立刻对信息进行类别整合并做线下的核实确认,及时向主管领导进行情况通报,并要做好学校权威信息发布的工作准备;四是“特别严重”级别,要立刻向主管领导和教育部门通报,与社会媒体进行良性沟通,避免恶意炒作和谣言传播,高校要立即做出处置并对外进行权威信息发布,进行舆论澄清。”2
三、建立高校负面舆情引导工作机制
高校网络负面舆情引导工作主要由事前引导和事后引导,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是突发事件的事后引导,是危机公关的一部分,而本文的思想主要是防患于未然,将负面舆情事件消解于未形成危机之前,才是最有效根治的舆情危机应对方法。因此,在高校负面舆情的严密监测、科学研判、分级预警的前提下,对于有可能产生舆情危机的领域舆情引导工作就应该适时介入。
(一)更新舆情引导工作理念
目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现状堪忧,部分高校依然停留在“灭火式”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模式,观念传统陈旧,方法粗暴落后,往往难以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引导舆论导向、回应公众质疑;引导方法陈旧、引导目标模糊,要改变此种现状,须切实提高对此项工作的思想认识,改变过去传统守旧的工作理念,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提高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强化网络舆情危机意识将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列为日常行政工作的重要环节,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满足学生的知情权,合理引导大学生意见表达;要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牢牢掌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增强网络舆情引导意识,明确网络舆情引导责任,
(二)扩大提升舆情引导工作队伍
1、丰富舆情引导工作队伍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由此看来,做好高校的舆情工作,关键在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迅速,线上线下容易形成联动,网民情绪容易被激化放大,现实工作中如果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无法消解网络舆情的,高等学校需要培养一支体系健全、人员完整、素养过硬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切实做到工作有人干、队伍有人管、舆情有人察、阵地有人守。
2.培养意见领袖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其著作《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著名的“二级传播理论”,该理论认为,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种传播模式进行的,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等媒介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传递至不活跃公众。3意见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过滤和中介的作用,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走向和事件进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应当重视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将其作为开展舆情引导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使其通过设置议题、发表见解、批评监督来强化主流声音,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3.打造坚实的网络评论员队伍
高等学校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是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力量,该群体熟悉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网络行为习惯,若能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针对各大网络平台的网民关注,及时地通过发帖、跟帖、撰写网络评论文章等形式进行舆论引导,“民意的声音”可能会比一味地官方回应产生更好地网络舆情引导效果。
(三)强化正面舆情影响力
依托于宣传部门、官微账号、意见领袖等,通过微信推送、在线微访谈、开通热线电话、论坛发帖互动、即时直播等形式,加强与关注突发事件的广大师生群体等的互动交流,直面问题,果敢回应,切实维护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批评建议权、监督权,及时有效地了解民意、疏导民情、顺应民心。经常性地组织宣传开展相关的讲座,以保障网络舆情动态动向的正确性,逐渐增强高校师生的分辨力。
四、结语
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负面舆情防控工作,建立有效的高校网络负面舆情防控机制,对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以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意识形态稳定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动权,筑牢安全防线。
注释:
1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李文超.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3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李文超.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導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3]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佘颖玲(1985—),女,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思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