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9-09-10钟丽霞
钟丽霞
摘 要:当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互联网对高校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获取的便捷,传统文化教育遇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大学生是时代进步的重要群体,也是未来时代发展的领路人。高校教学工作者应该针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困境;应对策略
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是我国软实力的体现。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落实到实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当代传统文化教育的冷落也是一个重要表现,只有合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调整教学思路,才能让传统文化发挥更大的价值。
一、互联网+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困境
1.传统文化与多元化状态的问题存在
当今互联网+的社会背景下,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多样性的文化和价值已经相互融合。面对多种文化交互联系,造成很多高校学生无法正确抉择。个别学生对文化的选择也存在不确定性。随着高校学生的文化意识薄弱,导致互联网+的情况下,更加重视新奇文化,对传统文化重视度较低。传统的文化观念受到互联网+的冲击,造成价值观的多样性无法抉择。单一的传统文化价值选择不再是唯一选择,这种情况会造成传统文化传播的障碍,很多传统文化的优良之处得不到有效推广,逐渐流失断裂的情况发生。
2.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互联网+开放之间的矛盾问题
互联网+的发展本身就是开放的,网络渠道下,言论和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化的冲击,是一种包容开放的环境。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封闭式传授,导致很多文化的衔接点不能有效运用。传统的封闭性阻隔了互联网+的有效应用。很多传统的优秀节日或者文化得不到重视,造成很多学生对中国传统的节日不重视,亲情伦理观念淡薄。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却备受关注。
3.传统文化传播手段与互联网+技术手段的矛盾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一直是代代相传,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无论政治、军事、哲学、艺术等都有涉及,是对历史经验和人生的总结。但是时代背景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播还存在于文字和人际口碑传播中,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节奏。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获取更多的喜欢用手机等便捷手段获取,从而造成的矛盾是影响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发展的应对策略
1.构建传统文化教学体系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构建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渠道作为教学资源。通过建立互联网渠道,发展传统文化教学。学校可以利用官方网站,在这个平台给予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平台,传播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起来更方便。相关高校教师也需要提升自己的互联网意识和操作技术手法,利用互联网渠道组织相关团体,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和认知。
2.建立传统文化数据库进行传播
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很广泛,高效管理可以充分集合优质的文化素材,重点推荐营造经典阅读的良好氛围,鼓励大学生传统文化阅读。高校可以给学生提供便利的条件,借助互联网的储存和调阅功能,将有效文化数据综合,呈现给需要的学生,为广大学生提供免费服务。通过传统文化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对学生的服务也更加全面,满足不同人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3.通过互联网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平台也活跃很多。高校可以借助相关的优势,给学生普及宣传,让学生更有趣味性的接受传统文化。例如:很多电视台会举办一些传统文化的比赛,成语大赛或者古诗词大赛,高校对此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这些比赛。通过大力的宣传,才会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大学生主动的参与比赛中,能更好的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借助相关媒体平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参与比赛的相关学生,也会引起学校内的其他人的关注,变相的推动传统文化教学平台的影响力,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高校在推广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借助微信群、qq群、微博等相关互联网渠道,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到传统文化传播平台的趣味性。通过定期推送相关的内容,也能加深大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关注。学生阅读或观看以后,也会分享給身边的人,从而推动无限的传播空间,影响远大。
三、总结归纳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既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也让世界变得更小。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渠道。中国传统文化是富有民族性和名族精神的精华,对大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高校应该认清楚互联网+带来的问题和便捷点,更好的为传统文化的推广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 牟晓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33).
[2]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卢坡,方胜.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