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党报记者如何在媒体融合下进行采访
2019-09-10王晨
王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新闻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对于传统纸媒特别是党报记者来说面临的压力更大,挑战更加严峻。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党报记者怎样进行采访,是现阶段值得深切考虑的问题。本文就党报记者怎样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展开采访,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与讨论。
关键词:党报记者;媒体融合;采访技巧
(一)网络时代要守好新闻真实性
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党报、党刊记者,还是新兴媒体的采编人员,首先要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真实地采访与写作,会直接决定新闻本身的真实性。为此,党报记者一定要把好新闻真实性这道门槛。那些失实报道、虚假报道不仅仅是对受访者的不尊重,更会对新闻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甚至会削减党报的权威性。基于这一原则,党报记者在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针对受访者相关信息要进行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采访之后弄不清楚的事实不轻易报道,以防不明真相的读者随意跟风、添油加醋。
(二)网络时代要尊重新闻突变性
随着媒体融合的加快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在逐渐增大。什么样的新闻点击量大、阅读量高?媒体记者自然而然会选择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作为新闻素材。然而,这类新闻事件在发生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呈现出突变性走向,而这种突变性就意味着党报记者在实际采访过程中,会遇到极不可控的外力因素,甚至会产生比较重大的突发事件。对于突变,党报记者一定要熟练运用采访技巧,并巧妙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记录下所看、所听内容,尽可能将事件的全貌展现给受众,营造出积极的舆论氛围。
(一)采访“不打无准备之仗”
要完成高质量的采访,记者一定要准备充分。采访之前,要提前查阅受访者的相关资料,工作简介、主要事迹甚至周边人对其评价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做好采访提纲和需要重点了解的题目,如此一来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展开;采访期间,一定要深入现场,不能坐在办公室通过电话、微信等简单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或是直接把通讯员传来的稿件“拿来即用”。热点事件、突发事件都有不可复制的特性,记者要赶往第一现场进行采访并寻找真相,通过理性地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故事,才能写出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精品力作。
(二)采访要从细节中找亮点
采访时,怎样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掌握受访者的心理?这便是党报记者要炼就的敏锐洞察力。采访过程中,记者既是倾听者,同时也是策划人、思考者,要在别人没有意识到的地方发现闪光点。比如,受访者不断重读的一句话,受访者感兴趣的话题,受访者在回答问题时不经意间提高的嗓门,都能映射出特定的心理特征。抓住这些细节,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与此同时,记者还应该借助展示自我本身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从容不迫的心情,以一种较为轻松的神态让受访者逐渐减轻紧张的心情,从而可以让受访者敞开心扉,比较自然地和记者展开积极交流。
(三)采访要考虑受众的需求
提问是记者采访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俗话说,新闻作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优秀的记者不仅仅体现在文字功底上,采访技巧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记者掌握了灵活多变的交流方式,才能展现出新闻采访的独特魅力,甚至可以让党报新闻进一步提档升级。比如,在采写政府部门的报道时,多数受访者会把主要举措列举一遍,如果根据他们的思路来采写稿件,新闻不再“新”,而是过于呆板、程序化意味较浓。在采访时,可以提问一些和百姓生活相关的工作,或者是读者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提问,等于增强了新聞的互动性。网络时代,党报新闻生产者一定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感受,借鉴了这种方式,纸媒也可以赢得市场和读者。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党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党报记者,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把握机遇、不断创新,努力提高采访水平和业务能力,是提升党报党刊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