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李勇忠
李勇忠
摘要: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科目之一,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架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了解决数学知识与生活距离较远的现象,教师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生活化策略在小学數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应用方法
在小学教学中,虽然很多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数学中有很多知识比较抽象,自己在理解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难以走入数学教学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顺利实现经验的迁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使用生活语言,调动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用了数学化的语言,希望学生能够实现思维上的转变。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化的语言比较陌生,会出现难以适应的现象,使得数学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教师的理想状态。教师可以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下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建立与数学的联系,促进数学教学更顺利地进行。
例如,在学习《数据收集整理》的时候,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不明白什么是数据、如何进行整理。我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提出了问题,希望学生能够帮我解决:“同学们,老师现在有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帮我解决。学校要给大家订做校服,要对大家的衣服尺寸进行征集,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呢?”学生帮助我想了很多策略,有的告诉我可以选择几个衣服尺寸,让大家通过举手的方式来收集信息;有的学生说可以让学生填写自己的尺码,由教师对这些尺寸进行统计。我告诉学生,在这个问题中,各个学生的尺寸就是我们需要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就是收集的过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计算就是整理的过程。在生活化的语言中,学生快速地弄懂了数学基本概念。
二、知识融入生活,感受数学原理
小学阶段,很多数学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很多数学知识的影子,很多数学原理也是从生活中产生的。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从生活中探索数学理论,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计算是很多学生比较头疼的部分,他们在面对数字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的枯燥,在大量的计算中会出现很多错误,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运算律产生的过程。在学习乘法的时候,我为学生准备了很多小积木,将其散乱地摆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计算积木的数量。学生觉得这样数起来非常复杂,难以完成这个任务。我又让学生将五个积木组成一组,让学生数数一个几个“5”。学生发现,积木5个一组,一共有6组,积木的数量是5+5+5+5+5+5=30。我告诉学生,我们可以使用每组积木的数量5乘以积木的组数6,形成算式5×6=30,这样使计算更加简便。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实现了对数学原理的理解。
三、布置生活作业,实现知识应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般仅仅让学生做课后练习或者是练习册,没有让学生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应用中,让学生进行机械化的作业,无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转变作业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从而使数学知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时候,我让学生在放学回家之后,将自己做各种事情的时间记录下来,并计算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自己花费了多少时间。学生在回到家之后开始了记录。有的学生这样记录了自己的行动时间:17:00到家,17:00至18:00做作业,18:20至18:40吃饭,19:00至20:00看电视,20:00至21:00看书,21:00睡觉。在他的计算中,做作业的时间为1小时,吃饭的时间为20分钟,看电视的时间为1小时,看书的时间为1小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时、分、秒的基本用法和计算方法,也实现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的方法,学生对于做作业的兴趣也实现了提升,能够主动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促进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策略,不仅可以让学生实现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更能够提高其对生活问题的应变能力和解决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立足生活实际和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在生活与数学之间架构起沟通的桥梁,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数学综合思维的发展,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对于数学生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萍.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51.
[2]赵向荣.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