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点聚焦·跨界整合·桥接写作

2019-09-10李明哲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真实感第一人称牧羊人

李明哲

一、教学定位写作型文本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黄蓓佳《心声》借李京京的口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植树的牧羊人》就是这样的,很生活,很真实。读着,感觉不是小说,而是生活本身。以假乱真,这就是作者的“本事”。《植树的牧羊人》在真实感的营造上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师要善于桥接课文与学生的写作生活,让陈述性的写作知识巧妙地走进学生的写作生活。

这个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鼓舞人?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这给予我们启示:把假的写得像真的,这不正是本文的艺术魅力和教学价值所在吗?而我们同学写作文,却往往是造假或把真的写得像假的。那么,本文在真实感的营造上给了你什么启示?教学本文,不妨“有所为”“有所不为”,选点聚焦,以动画片中文字幕为正例,以被删改后的课文和习作病文为反例,比较阅读、正反互参,落脚到写上,来上这一课。思路就是:选点聚焦——跨界整合——桥接写作。

作者营造真实感的那几个点,学生能自主发现,这倒是备课时没想到的。我脑子里一直有真实感这根弦,我还怕不注意引领,学生发言就会走偏呢。值得欣慰的是,先板书出“真实感”,学生思维的方向,没有出现偏颇。

附带说一句:其实,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我就觉得,前文描写的环境是虚拟的。我教过地理,阿尔卑斯山区,无论是从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还是从人文地理方面判断,它都不会是“荒漠”。而且,从阅读经验上,不难看出,这是小说笔法。

二、课堂简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我们学过《愚公移山》,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外国的愚公,他就是——

生:让·乔诺。

师:作者让·乔诺笔下的——

生:植树的牧羊人。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

师:作者在开篇写到:“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说一说,他做了什么事?

(生概述。此略。)

(二)环节一:聚焦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它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生:真的。读这个故事,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感觉是真实发生的,就是亲眼所见的。

(其余发言此略。)

师:那么,作者依靠什么方法,给人以真实感的?

师:(板书:真实感。)我们来探讨一下。

生:有详细的细节描写,给人以真实感。

师:(板书:细节描写。)举例来说——

生:第5段。(生读)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外貌描写,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的亲眼所见,实际遇到了牧羊人。

生:第7段。(生读)

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

亲眼所见,动作描写才能这样细致生动,给人以真实感。

生:环境描写也给人以真实感。

师:具体来说——

生:开头的环境描写,为下文中“我”遇到了“植树的牧羊人”,他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富饶的田园,做了合理的铺垫。

生:环境描写中还使用了对比手法,比如,对1913年和1945年阿尔卑斯山地普罗旺斯地区的环境进行了对比。

师:经过三十多年坚持不懈地种树,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

师:其实,环境描写也可以看作细节描写的一个层面。关于真实感,我们继续探讨。

生:地点真实,这个地点是实际存在的,给人以真实感。

师:(板书:真实地点。)这个地点除了是真实存在的,还有什么特点?

生:地点没有改变。

师:不变的地点,固定的种树区域,换来了荒凉之地的改变,给人以真实感。

师:我们继续探讨。

生:有明确的时间。

师:(板书:时间明确。)以时间为线索,时间表述很清晰。我们来具体说说。

生:文中“我”与牧羊人的相识是在1913年,时间具体可感。

师:1913年初遇牧羊人。还有没有其它的时间节点?

生:1920年再见牧羊人,1945年6月最后一次相见。

生:这里有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更给人以真实感。

师:在哪一段?读一读。

生:第13段。(生读)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

师:历史课上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故事内容与当时世界实际发生的事件相符。

PPT:

让·乔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教师教学用书》)

师: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移植到文章当中,更给人以真实感。

师:我们继续探讨,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所有的情节都合情合理。

师:(板书:合情合理。)故事内容符合逻辑,合乎情理,給人以真实感。比如——

生:第11段。(生读)

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为什么来这里植树,人物背景介绍很清晰。

师:再举例来说——

生:第14段。(生读)

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

这个情节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师:对,在情理之中。

师:我们继续探讨,还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人称叙述,给人以真实感。

师:(板书: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视角,怎么给人以真实感的?

生:第一人称就是亲眼所见,给人以真实感。

师:具体来说——

生:用“我”亲眼所见所感,看到了牧羊人的艰辛和取得的非凡成就,“我”是观察者,给人以真实感。

师:如果是“牧羊人”来讲这个故事(师叙述,此略),效果好不好?

生:不好,可信性就弱了。

生:也有自吹自擂之嫌。

师:那如果“我”是一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

生:不好。没有了距离感,这和“牧羊人”自己来讲差别不大。

师:你看,“我”是一个见证人,一个旅人,一个过客,因缘际会,三见牧羊人,才更给人以真实感。

师:“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者在故事中只知道部分内容,这就避免了“我”的过度参与,影响叙事的客观性,而影响了真实感。

师: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没有不同意见啊?

生:假的。一个老人坚持了那么多年,一直在种树,不太可能。

师:其实,生活本身就是小说,而且比小说还小说,比小说更精彩。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这样默默植树的人。

PPT: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沙漠绿洲中国梦

師:“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的事迹,请大家课下搜索阅读。

师:其实,不仅我们同学大都认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而且大多读者也认为它是真实的,但是,实际上它是虚构的。

PPT:

《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教师教学用书》)

生:(惊讶)哦……

(这篇小说写得太真切了,以致使得学生把文中的“我”等同与作者了。在整理时,发言中的“我”加了引号。)

师: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个假的故事写得像真的一样的?我们总结一下,同学们发现作者营造真实感使用了很多方法——

(总结板书内容,完成图示:内圆,“真实感”;外圆,“细节描写”“第一人称”等。)

PPT:

作者采用纪实笔法来写,曾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甚至有人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这位老人。……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避免“我”的过度参与,影响叙事的客观性。(《教师教学用书》)

“我”是一位参与过战争的人,从“我”的身上已然可见让·乔诺的影子,这让作者和文本人物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即作者将自己的部分人生经历投射到作品人物上。(朱燕红《<植树的牧羊人>的叙事文本解读》)

本片在叙事方面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采用局外人“我”的第一人称视点,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本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在影片中,“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由此,种树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才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由于不是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因此,对种树人的生活实际上了解的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因此,种树人的生活就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杨晓林《动画电影<植树的牧羊人>分析》)

师:作者笔触细腻,所思所想就像有原型一样,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故事编得合情合理,难怪编辑和读者信以为真了。这种种技法,都是围绕真实感这个核心做文章的。所以,种树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才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PPT: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教师教学用书》)

师:老师觉得,我自己也是一个“种树”的人。其实,我们每一人都能播种善念,只要我们用行动和信念坚守奉献,每个人都能到达自己心中的那片美丽的普罗旺斯。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动画片啊?(众:想看。)课下网上搜看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种树人》。动画片台词与课文有什么不同,哪个表达效果更好,大家可以比照阅读,圈点批注。

师:还有,搜读一篇作文《邻居》,就真实感方面,联系课文的写法,自主探究发现。

第二课时

(三)环节二:比较

师:看课文题注。(生读。)题注告诉我们,课文是“节选”“有删改”。另外,课文是译文,不同的译者,译文有不同。

师:我们观看了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种树人》。与读课文相比,看动画片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生:从动画片中看的话,更加真实真切,而且有些感动。

师:老师也有相同的感受,这是因为动画片极具视角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动画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战后“我”第一次去那片高原,未见其人,先闻蜜蜂,这个艺术化的镜头,感人至深。(播放该镜头片断。)

师:同学们看发给你们的材料。

(课文文字与动画片台词对照。含点评示例:关于题目。课文题目《植树的牧羊人》,动画片题目《种树人》。故事中种的是树种,“种树”比“植树”更契合故事情节。“植树的牧羊人”,给人的感觉,好像一直在一边“植树”一边“牧羊”了,与整个故事情节不符。一个老人种了35年的树,如果用“种树的老人”作题目,是不是更能表现人物精神呢?)

关于增加开头删掉结尾。课文开头戴帽,结尾穿靴,有一种说教感,不够自然。动画片开头结尾字幕,平静叙述,不过多称颂,自然而然。课文的结尾“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比之台词“他只是个普通的农夫,却完成了神一般的伟业”,语言之优劣,不言而喻。课文删掉了动画片台词结尾:“1947年,艾力哲阿·普菲尔于巴农的养老院,安然逝去。”这使故事的真实感大打折扣。

师:比照一下主体内容,课文与台词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给人以真实感。

(比较不同译文的优劣。交流过程此略。最后打开链接文档,出示老师的点评全文。)

总评:课文文字与之相比,寡味得很且不说,也不尽合乎情理,简直有天壤之别。节选基本不足取,多处删节导致故事情节不衔接;删改得面目全非,更不足取,特别是删掉结尾一句话,是最大的败笔;以次充好,编者选择译文也缺乏眼光,动画片台词远比课文饱满得多、精彩得多、更有真实感。编者的這些做法,非常离谱,实难恭维,造成了真实感很大的缺失。一点疑问:涉及的局外人是否多了?是否需要过多的旁证?这一点是否有违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而影响真实感?另外,树种、衣食用具等的来源,是否应有所交待?

师:老师还让同学们搜读了一篇作文《邻居》,就真实感方面,让大家联系课文的写法,自主探究发现。

师:同学们看发给你们的这个材料。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

师:总体来看,你觉得怎么样?

生:一般吧,素材不够新颖。

师:此素材确实欠新颖。不过,没有所谓的“陈旧素材”和“新颖素材”之分。朱自清的《背影》素材新颖吗?但却感人至深。

师:你觉得作者叙述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异口同声)假的。

师:那我们就来打假。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奶奶明明是下雨来接“我”,怎么就只带了一把伞?

(其余发言此略。)

师:再说说其他方面。

生:开头套路化。

师:乍一看挺好的,仔细品味,是不是很多文章都可以用到?那么,这个开头就有些模式化了。

生:第3段“沮丧地向家里走去”之后才说“走出校园”看见奶奶,这个地方应该先说“走出校园”。

生:第7段,“忽然觉得莫名的温暖,只有头顶的雨伞知道为什么”感觉不对,但是说不上来哪儿不对。

师:既然让读者感觉不知所云,完全可以删掉。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这一点。

师: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写?

生:我会注重细节。比如,我这样写,奶奶见到我后赶忙给我擦去身上的雨水……

师:很好,这样的细节才能打动人啊。

(其余发言此略。)

师:这篇作文是某地某年的一篇中考满分作文。

生:(惊呼)哦……

师:这是老师的点评。

PPT:

断不可学这浅近的——点评一篇中考满分作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d4dc8d010 2wkbu.html

(安排一生读原文,老师读彩色字的点评并作必要阐释。过程此略。)

(四)环节三:应用

师:我们今天的任务:借鉴课文的写法,在这篇作文的基础上改写,使得其符合情理,真实、生动;或者,以你们自己的经历重写该文。

(学生习作此略。)

(作者单位:山东省鱼台县教体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真实感第一人称牧羊人
牧羊人和狼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细推物理重体验 表现人物贵专精
南丰蜜桔造型
牧羊人
别样智慧
牧羊人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