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进“数字课堂”,守望一方乡愁
2019-09-10古英
古英
摘要:改革开放前的政治文化使乡土知识“失忆”,近三十年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实利主义的主流文化使乡土知识“失语”,在浮躁和功利的时代,如何使乡土文化“传承后继有人”成为一个社会的问题。而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借助新媒体构建乡土文化特色的数字化资源、营造基于乡土文化传承的数字化教育情境,打造乡土文化的“数字课堂”,从而不断完善乡土文化进校园的整体策略,成为守护一方乡土记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乡土文化;数字化课堂;校本课程;乡土课程资源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于一方人,乡土文化为其“生于斯,长于斯”之“根”,有根者,枝繁叶茂;无根者,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电子产品大行其道,网络信息占领乡村文化阵地,青少年“根”意识逐渐淡薄,与乡土文化“渐行渐远”。作为文化传播阵地,学校、课堂恰当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创设乡土文化传承的教育情境、构建乡土特色数字化文化教育资源,让乡土文化走进“数字课堂”,延续高凉文脉,守望高凉乡愁,任重道远。
一、根深者枝茂,高凉文化渊流长
乡村社会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是当地青少年“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土壤,对于粤西文化古城高州而言,更是如此。南枕鉴江之水,北倚云开之山,始于春秋,僰候属国,秦开五八道达石城,唐拓石门关通西域,宋元明清,几分几合,庆高合并,终定乾坤,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渊源,让高州城有了发展优秀独特高凉文化的契机。
笔架山下,高凉鉴水日夜奔腾,悄养高凉水土,细润高凉好人;冼太文化,护佑一方人家,百万人虔诚信仰,巾帼女子何必让须眉;潘茂名故事,高州城之滥觞,拓荒者之不息传奇;九街十二巷,时光静默,高州人挥之不去的老旧记忆;宝光塔、文笔塔、艮塔诸塔,三塔一水平线,守护高州百千年;宝光塔、笔架…、学砚堂,谓高州文房三宝;高州年例,祈求风调雨顺,企盼国泰民安,张灯结彩,八社同庆,欢聚一堂;飘色文化,尽展凌空之美,遍开文化之花;木偶非遗,集唱、念、吹、打于一身,高州“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名不虚传。
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坐拥丰富的文化库藏,高州乡村具备深厚的文化土壤,为广大青少年们提供了源源不断可供传承的文化资源。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乡土文化传播困境
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加剧,乡土社会处于電视、广播、互联网等的包围之中,新媒体承载的普世价值观以惊人的速度渗透乡村社会,并掺杂着西方电影、肥皂剧、网络恶搞等新的文化形式,占领了乡村的文化阵地。在孩子们迷恋网吧、热心于走出乡土的现象背后,年轻一代与乡土的关系不再那么“亲密无间”,而是“渐行渐远”。
现乡村“常态”是,乡村农民在劳作之余,看电视、玩麻将成为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其中,看电视、玩电脑占大多数,大牌玩麻将占据部分,而原本传统气息弄偶的民间节日期间,从事民间文艺活动的农民占据比例则越来越低。在这种现象的不断影响下,农村孩子们一旦离开校园,打麻将、上网、玩电子游戏就成为他们的首选娱乐活动,田间劳作或在泥土中玩耍的孩童则越来越少。
伴随着电子产品设备的不断更新、涌入,乡村年轻人对电子产品的接触已经形成习惯,其思想、行为,自然受到影响。若年轻一代日渐沉迷网络电子游戏,地方文化遗产再丰富,也会慢慢出现后继无人的情景。学者谭华发出感慨:“这塑造出一种与传统文化氛围不和谐的,却属于他们自己的亚文化。”
如此状况之下,“乡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文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本地区即将消失的文化。为此,着力打造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将乡土文化引入校园,打造极具乡土情味的文化生活课堂,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探索。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乡土文化进“数字课堂”
借助新媒体,学校师生可以将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地方性知识进行数字化的表达和传播,有助于在空间、时间上拓展其影响力,促进乡土文化的“活态传承”。
(一)基于新媒体创设乡土文化传承的数字化教育情境
基于电脑、电视、手机等新媒体构成的数字化教育情境,可通过网络、无线通讯等渠道,从而实现校园教育情境全覆盖。而融合乡土文化的数字化教育情境,则为其传承提供,一个全天候、零距离的数字化平台,从而极大拓展了乡土文化覆盖的空间,并更好满足学生乡土文化的学习需求。
1.基于“数字课堂”构建乡土文化的展示与宣传平台
数字化教育情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而通过这个数字空间,可以将乡土文化以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多种媒体形式整合到数字空间上,进而可以通过其海量存储、长久保存等特点,最大限度实现乡土文化的展示与宣传。
在创设这个数字空间,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广播电视节日和手机终端三个途径。校园网络途径可以在学校网络主页上单独开辟乡土文化展示页而,融合包含视频、音频、图片、文本等多种媒体形式,内容涵盖地域特色的山川地理、民俗民风、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人轶事、宗族文化等多种内容;广播电视节目町以发挥音效与视频特效的优势,录制并制作乡土文化节目等,手机终端则可以通过“手机报”的形式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及时和最新的乡土文化信息。借助多媒体表征后的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促使学习者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多维度地接受信息刺激,并增强文化理解与认同。
2.基于“数字课堂”构建乡土文化的互动与分享平台
数字化教育情境更加强调人际互动与资源共享,注重学生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传承的主体性。新媒体的互动、自由与共享特性,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将乡土文化传承真正地做到实处。
乡土文化资源的参与与互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手机终端来实现。目前社会性软件层出不穷,微信、QQ、微博、人人网、MSN、RSS、论坛等种类繁多,基于网络社会性软件,学校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建立不同学习合作主体,组织学生主动获取、学习、传播乡土文化,并可以与其他人及时分享其所见所得。而基于手机终端的微博与微信等软件则可以将个人的随时所见所闻利用起来,及时与同学分享,从而将学生的个体活动与文化传承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二)“数字课堂”环境下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
1.数字故事:乡土文化资源的教学情境运用
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现:当回忆以前学习的知识时,记忆最为深刻的往往不是那些公式和课文,而是教师讲过的故事。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当人脑的记忆镶嵌在丰富的故事情节中时,记忆的效果是最好的。进入21世纪后,以信息为载体的数字故事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并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数字故事就是将传统的讲故事的艺术与多媒体技术化手段(字幕、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结合起来制作而成的,以数字化的形式供人们进行自我表达、交流和学习。将数字故事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之间思想的深度互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设计、策划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设计、策划、语言、音乐、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新媒体技术普及与乡土文化资源多样性为乡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前提。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乡土课程的开发并未得到普遍的重视,其经费与师资的投入严重不足,其单调的文字教材与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借助学校的各种新媒体技术,缓解这些难题?同时,能否找出一种新型的、且能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学方式成为了一种内在诉求。
数字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可解决这一难题。首先,从开发层而上讲,数字故事的制作非常简单。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电脑与PPT软件,根据乡土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故事主线,并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网站、数据库等收集和加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素材,按照讲故事的形式制作成PPT。从应用的层而讲,数字故事这种表现形式极为实用乡土文化的教学,它以丰富的音、视频素材展示,以动静结合的形式播放,向学生传达知识,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提升了抽象性或者技能型乡土文化的可读性。
2.协作学习:乡土文化资源的“数字课堂”学习
乡土文化进校园或进课堂而临着两大障碍:一是,乡土课程的课堂教学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乡土课程的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第一个问题,可采用数字故事的教学方式予以解决。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采用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可有效解决学生在乡土文化课堂上的“不作为”问题。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协作学习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以其独特的交互性、开放性、个性化以及资源共享性的优势,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针对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自由的讨论、及时的交互和反馈,从而实现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利用协作学习,通过小组分工的形式,详细地搜集与乡土文化有关联的背景知识,无疑是学习乡土文化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如果乡愁是一种故土情节,是一种人文关怀,那么标志性的乡土文化符号,就像是一种有情有义的载体,一种文脉和演变的记忆。不要小看一张图片,一个视频,一个数字故事,它们都是乡愁的载体,都是乡愁的记录。做有根的教育,育有根的人,继续在乡土里“寻根、生根、长根、养根”,將乡土文化教育与现代化“数字课堂”相结合,让高州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让这方热土的乡愁文脉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解冰.打造“乡土课堂”品牌助力乡土文化普及[N].新华书目报,2018-12-28(009).
[2]丁鹏.乡土文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3):31.
[3]王倩.“应试”下乡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危机[J].宜宾学院学报,2018,18(10):118-124.
[4]靖玉红.如何构建小学乡土特色的实践课堂浅议[J].内蒙古教育,2018(12):87-88.
[5]曹海艳.民俗文化在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6]喻富强.乡土文化进校园情结家乡学子情——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200-201.
[7]谢锋.新媒体环境下乡土文化进校园的案例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