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长足发展
2019-09-10刘璐萍
刘璐萍
摘要:在“探索新时代历史教育——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全国学术研讨会上,许多老师都在大声疾呼,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能只见森林不见“人”,我们的老师应该通过学科、通过课堂,让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历史;抗日战争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历史课堂中真真切切地去践行培养“人”的目的?为此,笔者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尝试,力图用灵活多样全而客观的学习评价方式促进学生长足发展,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例一]
在学习南京大屠杀时,我用多媒体展示《南京大屠杀》的令人发指的图片。学生们沉浸其中,极其愤怒。
教师设置问题:日本军人何以如此残酷?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其中,有的同学能回答到日本军国主义,有的同学能从日本明治维新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说起。学生的回答真的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课堂上也爆发出阵阵掌声。也就在此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我想问,二战时欧洲战场的策源地在德国,亚洲战场的策源地在日本,德日相隔甚远,为什么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为什么战后国际法庭对两个法西斯国家的处置极不相同?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学生的发问并没有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反而是满脸的疑惑,整个教室的氛围一下子沉寂了。怎么办?这个问题的出现并不在预设之中,那么,放弃这个问题,匆匆进行下而的教学吗?
不!那样做岂不背离了我们教育的初衷!
于是,我首先对这位学生的发问给与了充分肯定,肯定了他的善于思考善于比较和能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问题。而后鼓励学生们积极探讨,最终不但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还引申出德日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绝然不同产生的结果,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当今的日本依然存在军国主义危害,一些国家的霸权主义依然是当今世界不安静的重要原因。
许久以来,我们认为老师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的主体是老师,也一直强调师道尊严,即学生要尊重老师。曾几何时,学生的思考习以为常地被老师取代,学生的思维闪现的光芒被扑灭,要表达的欲望被冻结。课堂上,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被动的刷题者。这样的教育能养成健全成长的人吗?教育的主体不见了,这样的教育还有何意义?
所以,当学生灵感的火花闪现,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评价,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开展教学,从学生的理解出发深化教学,回归理性,回归原点,这样的教学才能根深叶茂。
[例二]
播放阅兵式上老兵视频。
问题设置:你怎样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通过观看感人的视频,学生的情绪非常激动。可是,关于抗战胜利的原因,学生们却产生了分歧。我突然意识到,现在的高中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观点随便强加与他们。于是,我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最后,在激烈的争论之后,我抓住时机进行点播,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知识:正而战场的作用。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力量。
也就在此时,一个学生又举手:老师,关于国民党抗战,或者说国民党军队与美国援军一起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驼峰抗战。
这个同学的补充简直就是锦上添花,我带头热烈鼓掌,肯定他的思想和丰厚的知识储存,以及爱钻研的精神。在我的肯定中,学生还走上讲台,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勾画出了驼峰航线的路线图,把课本上这段缺席的历史描绘得引入入胜,包括驼峰航线的背景、其间艰难的运输过程以及这条空中通道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均娓娓道来。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生们也进一步感知了知识的魅力,感知到抗日战争的艰巨性,感知到中美联合抗战的伟大力量,感知到那些为了和平而英勇献身的烈上的英魂。
可见,抓住时机对学生及时地鼓励,会使学生爆发无限的潜能。在教師的鼓励中,诞生的或许就是未来的国之栋梁!
[例三]
作业布置:学生们自行搜集邢台西部太行山抗日事例。
这是一道小假期作业,令我惊喜的是,学生们搜集事例的途径可谓多多,有的从所在地方的老人口中得知,或者上网搜索,还有同学竟然鼓励父母一起走进太行山的前南裕抗日纪念馆,走到西部山区当年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战斗的地方英谈村。这个小假期归来,他们再谈起太行山的抗战,就会有说不完的话题,有真真切切的感受。真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历史活动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强调教学的活动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的事物,感受历史。学习离开了个人的体悟,知识就无法转化为素养。
对于学生搜集的事例和史料,我进行了整理。因为是本土的真人真事,所以充满了真情实感,我也深深感到,乡土知识是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最鲜活素材。而我花费心思把这些内容进行的精美展览,是对学生不辞辛苦进行探讨、研究、走访的奖赏,是对学生们认真学习的肯定性评价。
总之,所有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历史作业形式,无不要求改变原有的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改变唯结果、唯分数的旧的评价方式,提倡注重过程,注重发现学生的进步、学生的发展的新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全而客观的学习评价方式必将促进学生长足发展,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