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渝校长高峰论坛重庆开幕
2019-09-10李银云
李银云
1月27日至28日,首届京渝校长高峰论坛暨曲建华名校长工作室总结大会在重庆市璧山区御湖小学召开,200余名来自京渝两地的中小学教育系统学者、专家及璧山区中小学校长、校级管理干部等在这里交流经验、共话发展。
活动中,璧山区各中小学校及来自北京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北戴河实验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等学校的22名校长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和学生核心素质三大主题,分享对教育的坚守与展望,阐述如何借助先进理念和方法解决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016年初,重庆市璧山区与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附属学校校长曲建华合作成立璧山曲建华名校长工作室,该工作室在促进教育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的办学过程中,彰显“最美教育”特色,并力争在三年周期内,使璧山区15名中小学校长通过自学、交流、专家讨论、考察学习、实岗锻炼等学习方式,提升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向学者型、专家型校长发展。
如今,璧山区各中小学校长在该工作室经过三年的学习、考察、锻炼,带领各自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此次校长高峰论坛既是京渝两地中小学校长三年以来工作成果的展示平台,也是一个交流研究的平台,对加强两地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领教育创新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以校本研修促教师专业发展
优秀的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教师的自发努力学习和研究的结果。学校要给老师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平台,用优良的制度,激发教师的研修动力和热情,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此,首先需要建构管理模式,建立校本研修四级管理网络。以校长为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第一责任人,教导处具体负责实施,以教研组为核心研究主体,教师全员参与。其次,通过强化自主研修、引进专家指导、发挥同伴互助、拓宽研修渠道等夯实研修活动。
每位教师都需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和自身成长需求,制定自己的三年成长规划,并按规划进行实施,学校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做好个人专业发展。其次,通过专家入校指导、国培引领、赴外培训等,为老师们的专业成长奠定基础。再次,各级行政领导在校长带领下,分别进入教研组进行推门听课,常规督课,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与教师一起研究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方法。
学校先后成立了语文、数学工作室,家长进课堂、百堂赛课、课堂评价等多种形式的研修渠道,促进教师将粗浅的经验进行提炼,形成科学理论,推进教师成长。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教师应具备适应未来教育的关键能力。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将校本研修作为学校中心工作,与学校的生命成长相结合。同时,设计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关注教师的实践参与与体验,让教师真正得到成长。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我们希望校本研修能让教师具有吐故纳新自我完善的能力。
以真本课程落实核心素养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我校以培养“阳光、健康、乐学的真本少年”为育人目标,构建真本课程文化体系,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有机融合,师生“德育+”“阅读+”等课程整合教学。
基础课程领域,各学科结合“传承 改变”这一主题,整合教材中的优质课程资源,以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凸显国家课程校本花。在实践课程领域,积极围绕“传承 改变”,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拓展实施空间。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深入开展。品格课程领域,涵盖道德与法治、安全、利益、心理、健康,以及德育生态体验,重在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让学生的品德教育从封闭的教材走向开放的社会,让我们的课程育人不再是单一的说教,而变得更加鲜活,富有生命力。德育体验课程,我们摸索出了“体验式国学教育模式”,让传统的国学教育从简单的背诵走向体验式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感动于情,让国学教育立足于成长历程,将传统文化精髓植根于课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做一名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成长课程领域,涵盖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和大阅读课程。学校继续打造精品校本课程,逐步研发校本教材,开设社团活动。
大阅读课程领域,分为微阅读课程、图书馆课程、主题阅读课程、阅读实践活动课程。经过探索,大阅读课程体系的建构日趋完善,四大课程领域逐步落实,课程考核方案引领评价,学生的文学积淀日益深厚。
让每个教师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以生命唤醒生命。因此,我们追求:构建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新生态,让学校既是学生的学校,教师的学校,也是家长的学校。学校为生命深度服务。
未来教师要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成为“重组课程的设计师”,成为“联结世界的策划师”。这既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使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因此,我们构建了一套“136”教师成长课程体系和教师专业成长四维评价机制,以此引领教师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主动发展。
御湖小学“136”教师成长课程体系包括1个目标,3类课程(教师三维发展)和6个落点。
1个目标,学校通过课程实施引领教师自我成长,成为“能担当、懂生活、会学习”的新时代老师,为孩子树立榜样。3类课程则由礼修课程、专业课程、心智课程构成。礼修课程指向教师的个性化兴趣发展、品德修炼和责任担当。专业课程侧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下辖三个专属的课程序列—经典阅读、万物启蒙、教研科研。心智课程下辖家庭指导师等三个专属课程序列,意图通过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改变教师的言行模式。立足未来看当下,引领学生有效管理情绪和压力,做到轻松教学、快乐教学。6个落点,是指从“胸中有墨”“目中有人”等方面开展活动和课程,然后以六种呈现方式来促进落地。
此外,御湖小学结合学校创新构建的教师成长课程体系进行四个维度的教师评价,以引领教师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主动发展,着力打造一支具有时代风范、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终身成长的干部教师队伍。
以匠心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传承“精益求精”的传统基因,努力构建新时代品牌教育。
建设特色的匠心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战略的系统的,学校从愿景建立—团队建设—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构建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等四大课程体系。我们以三个基础、六个领域为中心的文化科学素养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对人文、科学、社会、技术、艺术、健康等的认识手段,培养学生生命自爱、健康自觉、交往自如、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追求真善美,为将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拥有幸福生活打好基础。
其次,推动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学校实施“学分制+结业证书+毕业证书”三级评价机制,学分制分为文化基础、健康体魄、审美素养、品德修养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每月一评。完整的评价体系从小目标到大目标的设置让学生亲身体验奋斗的历程。
再次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学校构建了未来课堂模式,突破失控的立体学习场。同时,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支持下,对学习者进行精准画像,精准匹配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判断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推送相应内容,帮助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开展更深层次的学习。根据不同课程主题的特点,打破40或30分钟的固定课时安排,灵活设置长短课、大小课和阶段性课程,形成以主动、探索、体验、创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此外,我们还改变教学方法,提出“少教多学”精创教学模式:强化课前“预学”,细化课中“导学”,优化课后“辅学”。这样的改变,也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成为真实的、幸福的、有深度的、多彩的课堂。
以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发展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培养创新人才,要从小学开始。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儿童应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要有生命的宽度。我们理解的宽度是侧重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并举发展。基础全面,立足现实,适应社会。希望我们的孩子对“品德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语言与文学”“健康与心理”“艺术与生活”五大领域皆有所育。
其次,要有生命的长度。我们定位的长度是侧重可持续发展,即知情意行能系统协调,关注长远。为此,我们希望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实践,学会做人。
再次,我们确认的高度是创新发展,没有创新精神,谈何高度。培养创新型儿童就是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目标既定,又该怎样做?我们得给孩子搭建跑道,适合他们的跑道,跑向正确目标。不能让学生空跑、瞎跑,不能跑偏了,更不能跑反了。
凤凰小学的设计思路是,首先实施国家课程,就是在整体设计中,我们力求“忠实”于国家课程,满足学生共性需求,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幸福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目标,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课程并进行校本化处理,即创新实施课程。其次,创意开发类课程。对基础课程进行“拓展”,依据育人目标,在已有课程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总结开发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社会性需求,发展学生兴趣和爱好,侧重实现学生社会化发展目标。
最后,是创生主题类课程。即以学生探究性问题为线索,以“主题探索”为主要途径,进行线下和线上的同步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侧重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
评价面向未来,让师生自生长
实验小学选择“以评价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促进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就是我们送给孩子未来最好的礼物。而评价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除了语数英有相对明确的评价标准外,非考试学科、学生行为习惯和实践活动等鲜有明确的标准。于是,我们开始评价标准的研发。在理清三类课程的评价目标的基础上,围绕目标研发了具体的评价标准,有评价量表,有视频标准,有经历体验标准等等,这些探索,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了评价其实就是育人目标的具体化,只要目标清晰了,实施便有了方向。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工具开发,将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的劳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替代,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开发了“学生成长观测评台”。
但经过这些努力,我们还是发现视角不够多元,数据不透丰富。基于此,我们尝试从课堂观察、脑科学研究、成长观测平台的完善等角度切入,以技术赋能评价,以期评价能面向未来。
要充分发挥好评价的导向功能,老师是关键。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却苦于无法客观地知道自己教学行为的真实情况,只能凭借已有的经验来判断,无法实现质的提升。所以,我们借助大数据让老师多维度关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让行动走向专业,让老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其次,我们完善成长观测平台,提升学生自我评价意识。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交流等来回应目标的达成度。这样的评价,由自我定位到自我确认,最后形成自我成长驱力,学生的目标清晰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自主体验才能面向未来
学校坚持辽宁省实验学校“实验创新,整体育人”的办学宗旨,突出“九年一贯”“小初衔接”“轻负高质”的办学特色,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聚焦核心素养,力争精准落实,确定了“自主体验,面向未来”的办学思想。
自主就是落实“立德树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培养和增强主体意识,在教学中能够主动进行自我知识与智能结构搭建的过程,教学和管理中要求教师做到“主体地位不容侵犯,主体权利不许剥夺”。体验就是落实“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实践性,使全体师生通过体验参与课堂创设,生成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获得新能力。
“自主体验式”教育就是启发式教学加情景教学法。我们在课堂教学落实上提出了“小情景加大情景”。小情景主要解决难点问题,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解决了的难点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重点就要在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大情景中应用,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应用的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们知道未来的主人是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就是面向未来。我们成立“未来投资银行”,开设暮省课,改变评价方式,在学校管理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评价,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办学思想确立后,根据学校实际,我们探索了三合模式,实现课程自觉,收获了更多“自主”“自立”教师,让教师能够站起来教书。同时,我们引进利用资源,丰富特色课程,让学生成为校园生活的主角和主人,体验到自我能力生长的快乐。
一贯制学校课程体系需注重衔接
“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学校品质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心语的集合体,其中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是学校品质提升的载体。
我认为对学校课程体系的内涵界定包括:办学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管理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维度。实施九年一贯制后,学校的教育对象年龄跨度大,教育内容跨度大,教学要求层次多,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困难。因此,需要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和教育规律出发,锻造一个既适合小学生又适合中学生的学习环境。
艺术、体育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九年一贯统筹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培养从小学贯通到初中,保证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我们开发爱国教育主题课程,培养家国情怀。作为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我校將校训定为“爱国求知”,专门设置了爱国教育主题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不同的目标和主题。小学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重在了解、体验。中学阶段则逐步引导学生向理性知识转化。
此外,我们通过开设非遗课程,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程度,在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种类和难度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逐步从观赏非遗作品、品味非遗技艺,过渡到体验非遗课程、感知非遗内涵,继而推介传承非遗文化。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始终关注小初衔接。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定成果。衔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衔接,还包括环境的衔接、心理的衔接。因此,我们通过组织各项集体活动,让小学生尽早适应中学管理模式和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