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机制

2019-09-10刘碧玉

现代盐化工 2019年3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刘碧玉

摘   要:从风险的社会角度来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主要媒介,在网络与社会现实的互动中不断放大风险的系统。采用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中风险信息的传播和风险的社会反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媒体和公众是网络舆情风险放大的3大主体,并针对这3大主体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风险治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社会放大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冲击着社会公众传统的思想观念,公众逐渐开始通过互联网表达利益诉求,于是互联网便成为社会舆情传播的最大载体和信息平台。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由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也不断涌现。互联网舆论迅速传播的特点和广泛的影响,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威胁。紧急情况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网络舆论,甚至形成更有影响力的舆论事件[1]。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从风险社会的角度,利用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框架,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演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舆论风险管理进行一些探讨。

1    研究现状梳理

1.1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以证实性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关于理论研究,国外主要是对网络舆情的主体以及舆情的信息传播两方面进行研究。在验证性研究领域,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舆论的监测和分析、挖掘技术和网络舆论的演化模拟和指导控制。

国内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跟互聯网在我国的发展息息相关。2005—2008年是对网络舆情研究的初级阶段,这期间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为之后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08年以后,由于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网络舆情的治理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络舆情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国内的研究在借鉴传播学、社会心理学、计算机学等学科的同时,对国外经典的网络舆情传播、演化和仿真模型进行了改进,开展了网络舆情的演化和仿真研究。国内的网络舆情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2012年以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学者开始针对网络舆情监测、挖掘等视角开展研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变得更加复杂,国内研究对国外经典网络舆情的传播、演化和仿真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对网络舆情进行了演化和模拟。

1.2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研究现状

1.2.1  风险的社会放大信息机制研究

媒体是风险信息的动态解释者和调节者,是风险社会放大信息机制的经验研究,是以媒体在风险放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为主。为确定媒体对突发事件风险信息讨论的增加或减少与公众对风险感知的变化关系,英国学者对转基因食品报道比较分析增加之前、增加期间和增加之后的数据,发现公众对风险感知的增强与减弱与放大框架中的扩大和减弱机制存在一致性[2]。

国内传播研究对风险放大信息机制进行了更多研究。主要基于对新媒体信息机制的一般定性研究,该机制将新媒体的特征(包括技术、文化和传播)视为扩大风险信息的可能因素。它反映了新媒体产生的新风险放大领域[3]。

1.2.2  风险的社会放大反应机制

风险社会放大的第2个主要阶段是对风险信息的反应,也就是风险社会放大的反应机制。风险放大反应机制的研究以对正式组织、社会制度以及公众针对突发事件采取的行为考察为主。Ortwin Renn使用比较个案研究了德国固体废弃物焚烧炉的选址问题,说明了风险放大和减弱是如何影响风险争论的[4]。突发事件会放大许多公共安全问题,甚至会“污名化”,引起公众给政策措施制定施加压力,激起地方政策措施的出台。

国内关于风险放大反应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个体反应机制和社会反应机制两种类型。针对个体反应机制的研究,其中,王磊[5]以情感为切入点,结合社会表征理论来研究风险社会放大的心理机制。在社会反应机制方面,汪伟全[6]的研究指出,暴力抵抗环境群体事件的逻辑起点是群体风险的放大。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放大的具体机制和过程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并且在研究风险事件的过程中,从组织传播、心理机制等视角丰富了风险放大框架。

国内相关研究不断丰富了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的引入和应用,但对网络舆论事件演化机制的研究还很少。本文打算尝试这一点,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有用的启发。

2    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的结构性描述

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社会扩大风险框架认为,作为这一沟通过程的关键部分,各种风险信号(图像、信号和符号)表征了风险事件的特征。反过来,这些风险信号通过加强或削弱对风险及其可控性的认知方法与广泛的心理、社会、制度或文化过程相互作用。

危险事件的发生是风险社会放大的逻辑起点,并借助网络将风险信息传播给其他个人或群体,个人和群体接收信息并采取抗争性行为。这些行为将产生连锁反应,危险将扩散到原始影响之外,从而导致更严重的二级影响。在放大过程中,存在一些风险信号的“放大站”,这起到了发送、接收、解释和传输风险信号的作用,可分为社交放大站和个人放大站两种类型。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1)风险信息的传播机制。当人们对风险事件没有直接了解时,他们需要从其他人或媒体获取相关信息。这种信息流成为风险信息放大的主要媒介,对社会放大产生影响。(2)风险社会放大的反应机制。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风险信息进行阐释并基于整个社会、制度和文化的背景采取相关的风险行为。这一概念的形成将之前零碎的风险认知和风险传播研究整合起来,开创了一个能够为广泛研究成果提供解释的综合性理论框架[7]。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制

在线舆论的出发点是现实中的特定事件,一般称为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具有偶发性。但是有些突发事件发生后会被上传至网络,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并引起热烈讨论,最后形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当时当地、社会结构和环境密切相关。风险事件的发生将潜在风险转化为实际风险,然后风险事件的线上和线下传播和酝酿就是风险社会放大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信息传播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两部分,如图1所示。

3.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风险社会放大的信息传播

由于事件自身的特性和当地的社会环境与网络情绪,风险事件在发生后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发酵,在此过程中,一系列个人和社会组织充当放大站。最重要的放大站是政府、公众和媒体。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对信息进行加工,风险信息也随之在传播过程中被放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公众不仅能够从网络上获取想要的信息,还可以成为自媒体在网络上制造和传播大量信息,在政府和传统媒体的传播中,公众的这种行为打破了风险信息的垄断。公众对现实风险事件的发生很敏感,并且很容易放大风险,这可能还会引发风险感知偏差导致的风险行为。当风险事件发生时,政府将倾向于化解风险,甚至通过隐藏信息来掩盖风险。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读者的需求,媒体也会采用选择性报道、放大社会风险、传播虚假信息等。

信息的传播是在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这将使信息传播过程中难以避免一系列的“变形”,从而增强或弱化风险信息。当风险事件符合网络通信过程中真实情况下的社会情绪时,它将受到网络人员的关注和回应。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放大风险信息,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3.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风险的社会反应

对信息的理解和反应构成了一种社会反应机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放大风险之后,公众将根据已被放大的感知风险信息对其做出回应。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政府回应的主体是政府,也可以是公众直接提出的要求,公众在政府回应后,根据自身利益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情况,再次向政府发出某种信息,这是一个反馈的过程。政府的回应不能满足公众的利益要求时,公众的态度会开始往不利的方向变化。风险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蔓延,通常是因為缺乏对风险的关注或对其权威的保护,政府的行为选择不是回应甚至否定事实和压制事件,从而进一步加剧矛盾和放大风险。由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在对风险的描述和认知中,也就出现对风险的“污名化”现象,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风险会不断地蔓延和放大,最终让网络舆情爆发。

4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

互联网公众情绪爆发的规模和危害远远超过了风险事件本身的规模和影响,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的舆论十分必要。

4.1  政府要转变职能

在许多网络舆情事件爆发之前,政府没有给出明确回应来应对公众情绪的不满,政府必须转变治理观念,在风险传播和扩大过程中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沟通理念。政府比媒体和公众在风险信息的获取上更加具有优势,一旦有任何突发事件的爆发,如果政府没有及时回应并向公众发布真实信息,这种优势也可能转化为风险。将政府本身置于被动局面可能会导致公众失去对政府的信任。

4.2  媒体要提高自身公信力

媒体必须首先对公众负责,并告知公众风险事件。与此同时,媒体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不得偏向政府发布不正确的风险信息。媒体风险沟通的责任在于缓解风险和危机,但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放大了媒体的影响力,因此,媒体应该谨慎选择和发布信息。充分考虑信息传输可能带来的失真、放大和意外后果,及时、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

4.3  公众要提升网络参与素养

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众不再只是风险信息的接受者,还是风险信息的生产者,公众要提高自身的理性批判能力。面对海量信息,公众需要有足够的意识来识别和筛选网络建设的风险,以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在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公众要树立建设性的态度,不要根据片面的信息采取风险行为,要尊重他人的观点,不造谣,不传谣。

[参考文献]

[1]叶金珠,佘   廉.网络突发事件的风险分析与管理:一个建议性框架[J].软科学,2011(12):59-62.

[2]KASPERSON R E,KASPERSON J X.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and attenuation of risk[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1996,545(1):95-105.

[3]蒋晓丽,邹   霞.新媒体:社会风险放大的新型场域—基于技术与文化的视角[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3):88-95.

[4]RENN O.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5]王   磊.环境风险的社会放大的心理机制研究—社会表征结构对风险感知和应对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14.

[6]汪伟全.风险放大、集体行动和政策博弈—环境类群体事件暴力抗争的演化路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1):127-136.

[7]黄   杰,朱正威,赵   巍.风险感知、应对策略与冲突升级—一个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的解释框架及运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4-143.

Evolution mechanism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on emergencie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framework of risk

Liu Biyu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600, China)

Abstract:From the social perspective of the risk, emergenc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a system that takes the network as the main medium and continuously amplifies risk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etwork and social reality. Risk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risk social response in the risk social amplification framework a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on emergenc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government, media and the public are the three main subject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isk amplification. In view of three main bodies to the emergenc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isk management proposed the suggestion.

Key  words:emergencies; public opinion;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链的罐区定量风险分析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现场采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