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历史回顾

2019-09-10朱坤如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课

摘 要:学校体育是中国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但自体育课被确定为正课至今,中国的学校体育一直未找到适合学生的体育教育方式。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大量引进前苏联的体育教育思想,以前苏联的体育教育思想来教授中国的学生,虽然可以从别国的教育思想中借鉴参考,但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长时间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目标并未达成。本研究旨在梳清学校体育改革的历史脉络,提供清晰的学校体育改革路线。

关键词:学校体育改革;体育课;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3-004-01

自1903年至今,体育课被规定为正课至今已有116年历史,体育课的目的一直以来都很清晰,虽然目的明确,但对学校体育来说“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却一直不清楚。因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学校体育进行了多次改革,从“1949—1953年旧体育的改造→1954—1956年劳卫制的推广→1957—1965年体育教学的初步规范→1966—1979年學校体育的复苏→1979—1985年‘三基’目标的提出→1986—1993年教学理念的丰富→1993—2000年三级体育课程的建立→2000年至今健康第一的倡导”,尽管经历了多次改革,学校体育的现状却仍不容乐观。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要求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和2007年颁布的7号文件中的目标“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可以看出目标要求逐步下降,但要实现2016年的目标仍存在较大难度。

1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文献,以“学校体育”为主题词共搜到文献76826篇,笔者从中挑选了部分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2研究结果

2.1 1949—1965年体育教育的初步规范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课还未受到重视,体育的目的也只是增强体魄,为战斗打下基础。因此,1950年颁布的《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课程内容是整队与步伐、体操、田径、舞蹈、技巧、球类、游戏;其目标是培养健康体魄,打好为人民、国家建设而战斗的体力基础,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简简单单,还未着重考虑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个体差异,整体实施草案,实施效果可想而知。1956年颁布了《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其课程内容以“劳卫制”为中心,国家还未强大,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精力去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育教育方案,因此颁布的这两套大纲依旧是效仿苏联模式。1961年颁布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此时的课程内容是小学体育内容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游戏、体操、田径、武术、球类五大项。而课程目标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在学生学习的同时,为参加生产劳动和保卫祖国做准备。

2.2 1966—1976年学校体育的停滞期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给全国的教育体系带来极大的破坏,使原本并不先进的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停滞不前。因此,“文化大革命”对体育教育体制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在这期间,许多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活动都无法实施,被军事练习等所取代,这严重破坏了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事业。

2.3 1977—1999年学校体育的重建与兴起

1978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其课程内容是体育基本知识,走、跑、跳、投、队列队形、体操、游戏、武术,中学加入球类和选用教材内容;课程目标是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准则,保证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1988年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这是中国第一部实际意义上的教学大纲,大纲的课程内容包括体育基本知识和实践内容,这部大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大进步,它的教材选编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体现民族特色,并与体育锻炼标准相一致。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2年《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包括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这些条例和大纲的选编体现了教育性,内容符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提高了基本教材内容所占的比重,反映了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细致。

2.4 2000年至今健康第一的倡导

在毛泽东写给教育部部长马叙论先生的信中特别强调学生的生活应当以“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为指导。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2001年《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2007年《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2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7号文件)和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都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确立六个水平目标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目标;且不同的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颁布的课标及大纲更加有教育性、趣味性和可发展性,体育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的多边互动和合作。

3结论

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历经60余年的变革,一步一步变得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体育课程目标也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增强体魄,打下战斗的基础→“健康中国2030”: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最初的为国而锻炼到如今为个体的体质而战斗。虽然每次改革目标均不算完成,但是中国的学校体育制度正一步步完善,相信中国的学校体育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笑舫,张明坤.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建议[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01):62-66.

[2]张亭,唐景丽.新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走向的回顾与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0):96-100.

[3]陈华卫.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01):13-15.

[4]赵利,田雨普.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2):97-100.

作者简介:

朱坤如(1994—),女,在读硕士,河南商丘上海体育学院,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2000—2001年:西藏普兰县巴嘎乡完全小学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