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2019-09-10邓明田

雨露风 2019年3期
关键词:孙悟空西游记人物形象

邓明田

摘要: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名著,孙悟空作为人们所喜爱的角色,性格鲜明,勇敢善良,活泼机智。同时,《西游记》中对他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本文基于对经典名著的研读,主要分析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人物形象

《西游记》作为经典名著,历经岁月的洗礼,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孙悟空的形象享誉国内外,同时,根据这部经典作品所拍摄的影视、话剧等依旧喜闻乐见,经久不衰。基于此,笔者将主要从孙悟空的形象展开分析。

一、孙悟空的简介

根据相关史料,关于孙悟空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宋元时期。众所周知,孙悟空是由石头演化而成的,在花果山他也表现得勇敢机智,被众多猴子拥戴为美猴王,后看见花果山的猴子相继因生老病死而离去,便来到了菩提老祖门下,经菩提老祖的指点和授艺,得到了真正的造诣,后因桀骜不驯的性格大闹天宫,并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酿成大祸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被唐僧解救,从而开启了取经之旅。

《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当然也是我国当时三教并流的体现,在当时,《西游记》主要融合的是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思想。通过对《西游记》的全篇通读,可以明显地发现当孙悟空在正义凛然的时候被人尊称为齐天大圣,但是当他内心充满怨恨,在大闹天庭的时候,酿成大错,后被压在五行山下受了500年的煎熬和痛苦,最后他一心改错,不断领悟,最终修成正果,成了真正的佛。通过对孙悟空的刻画,都无不体现了当时三教并流的局面。

二、孙悟空形象分析

(一)追求自由的孙悟空

孙悟空一直向往自由,追求自由。在乌鸡国救国王中,当孙悟空救出乌鸡国国王后,乌鸡国国王为感谢孙悟空的救命之恩,想让位于孙悟空,然而孙悟空是这样回答他的:“不瞒列位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只是我们做惯了和尚,是这般懒散……若做了皇帝,我们怎弄的惯?……”可见孙悟空是一个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自由者。

在《西游记》的刻画中,当然不仅仅是上面的一个情形。当天庭中玉皇大帝给孙悟空进行封弼马温的官职后,刚开始孙悟空觉得自己有个一官半职是非常高兴的,心里当然也是美滋滋的,但是天庭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每次的活动时间都是有限制的,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喂马、饮水。因此当孙悟空处在这种环境下时间久后,也会变得枯燥无味,进而厌倦天庭的生活。最终,孙悟空无法忍受这种环境,离开了天庭,回到了花果山,当上了美猴王,并巨自封“齐天大圣”,与小猴子们无拘无束生活。这些细节足以体现出《西游记》中孙悟空向往自由的形象。当然,作者吴承恩在写这一章节时,更另有其意,主要是通过借喻,来折射出社会现实。作者将天庭比喻成了当时的封建王朝,同时将花果山比喻成了民间,而孙悟空在当时就相当于一个隐士。而对孙悟空弃官的举措也反映了当时有些人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不满朝廷的相关制度,因此毅然辞去在别人眼中认为非常幸福或者是求之不得的官职,然后回到民间,隐居山林。

(二)重情重义的孙悟空

孙悟空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虽然是由一颗石头演变过来的,但是他的心肠却不是铁石心肠,时刻心存善念和为正义做着贡献。在《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刻画中,白骨精变成一位貌美如花的女子,准备抓唐僧,被孙悟空识破,并与白骨精进行了格斗,但是却没有得到唐僧的理解。之后白骨精又化作女子的妈妈,准备抓唐僧,被孙悟空识破后,孙悟空也与白骨精进行了打斗,最终白骨精逃走,而唐僧仍旧误认为孙悟空不识妖怪,滥杀无辜,要赶走孙悟空。之后经过孙悟空的苦口婆心,唐僧还是留住了他,但是在最后白骨精化成了一个老头,要抓唐僧时,孙悟空当时就将白骨精打死,白骨精也显出了原型,但是唐僧却以为孙悟空使用的是障眼法,最终赶走了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孙悟空可谓是遭受了很多的委屈,迫于无奈,孙悟空走了。但是之后唐僧有难时,孙悟空还是不计前嫌,出手营救,可见孙悟空的重情重义。

(三)乐于分享的孙悟空

纵观全篇对孙悟空的刻画与描写,都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一个乐于分享的人,从花果山之后一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都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分享精神。当孙悟空还在花果山的时候,他就一心为他人,在那个地方帮小猴子们采摘野果,帮老猴子们打水等。孙悟空本性善良,一心只想帮助他人,因此在花果山的时候得到了众星捧月的地位,成了猴子们的拥护者,这也为之后孙悟空成为齐天大圣做了良好的铺垫。当然,在取经路上,也更显孙悟空的分享精神,比如,在取经途中,猪八戒偷听仙童与唐僧的谈话后,对人参果是垂涎三尺,于是猪八戒就怂恿孙悟空去偷打人参果。孙悟空最终还是去了,虽然该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但是在此事件中先撇开这种行为不好的方面,去关注行为的侧面效应,可以知道,孙悟空虽然去打人参果,但是自己却没有心存私心,而是给自己打了一个人参果后,给八戒和沙僧都带了一个,从这件事情中也是可以体现出孙悟空的乐于分享的形象的。当然,在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作为大师兄,也是时常以长兄的身份对两个师弟进行关爱,在没有食物或者是在化斋后,首先想到的是除了唐僧就是两位师弟。

(四)英雄无畏的孙悟空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从大闹天宫,自封为王,偷吃蟠桃,挑战如来到陪唐僧一路求佛取经,斩妖除魔,无不体现出孫悟空的英雄无畏、勇往直前的形象。

孙悟空火眼金睛,能够明辨妖魔鬼怪,对待妖魔鬼怪绝不手软,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比如,在大战红孩儿的时候,当时孙悟空对待红孩儿的三味真火手头无策,自己差点被烧昏厥过去,后请来龙王进行协助,仍旧无济于事,也是被红孩JL烧得遍体鳞伤,但是孙悟空还是不怕困难,与红孩儿大战,最后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帮助,终于救出了唐僧。又如,在小雷音寺中,落人到金饶中难以脱身,但是他还是想尽一切办法,与妖怪进行了大战,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取得了胜利。

(五)惩恶扬善的孙悟空

孙悟空不仅为唐僧一路保驾护航,而且当见到取经路上生活于水深火热的人们时,孙悟空就会伸张正义,解救众生。一路惩恶扬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义的人物刻画让他的形象更加丰满。

比如,在路过火焰山的时候,当地的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有许多的人面临着酷暑,饮水较少,庄稼颗粒无收,当地的百姓还要给铁扇公主进行上供方可确保当地的平安。当孙悟空师徒四人路过此地时,深知当地人民的疾苦,深切地同情他们,并下定决心要为他们解决这一难题。于是,孙悟空与铁扇公主和牛魔王进行了格斗,演绎了三借芭蕉扇的情景,最终克服众多的困难后,借来芭蕉扇,对火焰山进行了七七四十九扇的扑扇,最终扑灭火焰山的火,给当地的人们归还一片净土。

(六)心胸狭隘的孙悟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悟空亦是如此。他在性格上除了有点急躁外,心胸还比较狭隘。比如当孙悟空因为偷吃人参果被两个仙童说教时,心胸狭隘的他利用自己的神力变身将人家的人参果全部摧毁。他的心胸狭隘让他错上加错,从而增加了他们师徒四人的灾难。

三、孙悟空形象的社会意义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对我国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充分地把握和认识孙悟空,也才能对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人类天性的展示

吴承恩所处的时代是明朝的中后期,在当时的社会更多强调的是主观精神以及主观能动性。而通过对孙悟空的细致刻画更是体现出一种人性的特征,当然在当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启蒙精神。对小说中孙悟空的刻画无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类天性的极度重视,也是对狂放精神的一种肯定。在作者看来,孙悟空的桀骜不驯和狂浪不羁正是当时时代对人性的肯定,也是在封建压迫下,众多人的心理向往。一方面对其人类的追求进行了刻画,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当时的时代现状。

(二)人类追求的体现

在作者看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不仅仅是正义的化身,而且也是人类实现社会价值的一种体现。在对孙悟空的刻画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追求,当然也如同我国的神话故事一样,比如夸父逐日等,都是从放浪不羁上升到了解救众生的层面。在《西游记》中亦是如此,孙悟空原本在花果山生活得非常安逸,众星捧月,但是最终却是走向了解救众生的路途,可以充分肯定的是孙悟空的行为和形象在当时也更体现了许多人的思想。有许多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想逐步走向解救众生的路途,不断地为社会献出自己的青春热血。

四、结束语

《西游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名著,在文学史上的研究价值非凡。本文通过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多重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其更具有人的特性,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他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及艺术魅力,并使孙悟空的形象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烙上深刻的印记。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冯宇婷.论《西游记》孙悟空形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65-66.

[3]黎煜.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塑造[J].文学理论,2019(5):73.

[4]黄烨祁.《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塑造的启示[J].文学教育(下),2008(10):107-108.

[5]李安纲.论孙悟空形象塑造[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1):189-190.

[6]李彥华.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5-7.

[7]李军,王昊.论《西游记》叙事中孙悟空的能力表现矛盾——以现象、成因与艺术作用为中心[J].明清小说研究,2019(2):183-203.

猜你喜欢

孙悟空西游记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孙悟空脸谱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
雷伊大战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