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生活逻辑的有效活动设计
2019-09-10沈肖冰
沈肖冰
摘 要:利用儿童的自动能力发展天性是教育的宗旨。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同时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因此创设的课程活动必须遵循从儿童生活中来,又到儿童生活中去,同时又能指导儿童正向发展,这样的活动才是适切的、有效的。
关键词:儿童生活逻辑;活动设计;正向发展
【中图分类号】G 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0-0023-0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该课程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该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因此,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在遵循儿童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创设适切、丰富、多样的有效活动来开展,才更有意义。
1.源于儿童生活的活动设计
(1)引发学生真观察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下两册中各有一个单元是与自然有关的,分别是上册的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下册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课程标准中指出,这类课程内容是帮助儿童在愉快、积极地生活中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而亲近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察,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类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以观察生活为目标,设计如下活动: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美丽的冬天》中,可以在课前设计类似的实践活动:一是用简笔画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下来(只要和你生活有关的都可以画);二是和父母、家人、老师、同学到大自然里找一找身边的冬爷爷。“我在 找冬天。发现 。”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风儿轻轻吹》,可以在课前设计这样的活动:一是小朋友,你见过风吗?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找一找,风在哪里呀?二是风是有级别的,那就让我们来制造各种级别的风吧!
这些活动设计都需要儿童走进自然,充分调动感官去感知、观察、认识自然。通过这一类的活动的引导,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会发现大自然的奇妙与魅力,以此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养成观察周遭生活的习惯。
(2)引导学生真感受
当下很多课堂中儿童表达的感受都是正确的感受,而非真实的感受。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所要追求的是真听真看真感受。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多快乐”,教师有必要先分析一下这个单元的主题。校园生活既小学校园生活,是一年级新生正在经历的全新的真实生活;而“多快乐”表达的是一种感受,不是一个答案,是课程希望引导儿童真切感受到的一种情绪。事实上有一部分儿童还没有完全适应小学生活,他们的心中一定有着焦虑、惶恐、不知所措。而怎样让儿童通过课程学习内心真的生发出快乐,才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可以依据这个单元目标,进行单元系列活动的设计与开发。活动一:“我是校园小向导”一起来画校园地图,然后向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介绍我们的校园;活动二:“我有一对灵耳朵”听口令比赛,教师发出各种指令,儿童做出相应的反应,看谁反应最迅速、最准确;活动三:“我是课间大玩家”,设计适合新生的小游戏,分组在课堂上开展;活动四“我是能干的小学生”,进行整理书包的比赛。这个四个活动分别在本单元的四课中逐一开展,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儿童的反应,给予认可、指导,同时不断鼓励、暗示他们已经慢慢成为了了不起的小学生,和两个月前的自己比进步特别大。只要儿童在活动中有获得感,他们就会自然生发出愉悦感,校园生活真快乐才会是一种真实的感受。
2.回到儿童生活的活动设计
回到儿童生活的活动设计,不仅仅是还原生活,更是侧重于通过还原,帮助儿童正视生活、反思生活、辨析生活。
(1) 追求真实体验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是培养儿童公共意识,为其成为有修养的社会人奠基。通俗一点说,就是帮助儿童明白公共场所不是私人空间,哪些行为是应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这时,真实的体验远胜于老师反复的说教。比如,《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我们小点声》这三课中,老师都可以设计“不适感”体验活动:比如,让儿童在满是废纸、果皮的区域看书、聊天;在儿童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制造不排队的混乱场面;制造刺耳的噪音等等。这些活动会给人带来强烈的不适感,而且也确实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也只有这种强烈的不适感,才能让儿童产生改变不良行为的强烈愿望。这时,教师再引导儿童去反思过去的生活,然后再与当下整洁、有序、安静的生活相比较,两种真实的体验、强烈的反差会在儿童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才更有利于修正儿童的不良行为。
(2)创设真实探究
我们要帮助儿童成为有修养的社会人,除了反思生活还远远不够。因为真实的生活并非非黑即白,所以儿童辨析生活、探究生活的能力同样重要。低年级的儿童已经具备了一些个体经验,那我们的课堂活动就可以基于个体经验,创设略有挑战的活动,让儿童进行辨析、探究。比如,情境式活动,大家都在排队上洗手间,这时有一位小朋友肚子不舒服,急着上厕所,你该怎么办?这样做算不算不讲规则?其实这种充满辨析的问题就是生活的原型,而回到儿童生活的活动,就是在还原的基础上服务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3.指导儿童生活的活动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通过呈现三种时间维度的生活,即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为儿童完善人格奠定生活基础。而这里的生活是指当下的与未来的生活。
(1)指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以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让我试试看”第二课《学做“快乐鸟”》为例,可以设计这样的角色活动:一个小组组建“快乐门诊部”,专门解决同学们的困惑,另一个小组则在病历卡上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快乐与不快乐,让“小医生”诊断,通过讨论、交流、互助的过程,帮助儿童厘清生活中哪些是真正的快乐,哪些不快乐需要坚强面对,哪些快乐要学会分享,哪些不快乐要共同面对。儿童就是在这样的互助互生的氛围下自我悦纳、相互欣赏、获得快乐、正向发展。
(2)指导儿童在发展中生活
通常,教师会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校园内,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是为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基础的。换言之,就是儿童在课堂上得到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使儿童在生活中受益。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设计课后活动,如亲子活动、祖孙活动,将课堂与现实生活打通,让儿童在发展中健康生活。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四课的内容都学完之后,可以利用双休、节假日鼓励家长和儿童一同参加志愿者服务,让儿童将课堂上、学校中所习得的好习惯、正能量去影响他人,去改善生活。教师、家长、儿童在这样的活动中会逐步形成一个发展共同体,产生教育的合力。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而基于儿童生活逻辑下创设的有效活动,能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生活,于儿童的世界息息相关,真正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參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杜威.儿童与教材.中华书局,1922
[3]窦桂梅.让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中国教育学刊,2017.4
[4]刘慧.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