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浮生六记》
2019-09-10陈飞
陈飞
“不读书你都不知道沈复的一生是多么的不幸。”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这一深存记忆中的诗句,就是《浮生六记》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初看《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总认为沈复是一个拥有者幸福生活的人,童年生活如此有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虫斗、鞭蛤蟆。因为这一篇节选的文章,让我对沈复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当我终于有幸通读了这本《浮生六记》以后,才发现沈复的一生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就是“你不去了解一个人的所有,就不能猜测一个人的所有。”
清朝乾隆年间的姑苏城士族文人之家,这是沈复的家庭背景,他的出身在当时还算不错,乾隆巡游江南之时,还随父亲一起去恭迎圣驾。这样一个出身的沈复,最后却过得穷困潦倒,也有人称沈复所写的《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虽说《浮生六记》比《红楼梦》写作时间早些,但《浮生六记》只是一个自传体作品,也不如红楼梦更有名气,所以就称其为“小红楼梦”。
《浮生六记》共六篇,现仅存四篇,后两篇是后来人编写上的,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只讨论前四篇沈复亲笔。
沈复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这是我看完以后思考的一个想法,热爱生活,随处都能找到让心驰神往的事情,在家族落魄以后,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依旧苦中作乐;但是另一种想法也随之而来,沈复他也是一个富家子弟,不上进,每天不是游山玩水就是和妻子蕓娘你侬我侬,被误会以后就离开家以卖画为生,芸娘病重之后借钱为芸娘治病,不思上进不去寻找出路,芸娘、父亲逝世以后,还游山玩水,只有在儿子中途夭折之后,才开始上进做事。
这样被赋予不同想法的沈复,他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做一个理解分析。
《闺房记乐》作为本书的开篇,写的是沈复与其妻子芸娘从相识到相知的事情,那时候的种种,应该就是沈复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文章最开篇一定是作者最想让读者看的,这沈复也应该是想让后世读者最先看到他的这种幸福时光,换一个方向说,沈复是一个非常爱他妻子芸娘的一个人,他在芸去世5年后,写书的第一篇就是写他和芸娘在一起时让他记忆深刻的篇章,从心中就对芸的爱依旧是不曾减弱,在自身经历种种事情之后,依旧对她念念不忘。
沈复为何对芸娘爱得如此之深呢?在沈复十三岁时,沈复在见到芸之后就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有这一句话的铺垫,喜爱芸娘性格的母亲也是立刻“脱金约指缔姻焉”,就和芸的母亲商定亲事,定下了这样的一“指”婚约。沈复对缔结婚约的时间也是铭记于心,在书中说到那是乾隆四十年七月十六日的事。他们十三岁定亲,在乾隆四十五年正月二十二,双方都年满十八之时喜结连理。就这样,幸福生活开始了,成婚后的芸娘变现十分的懂事,这让沈复更是喜爱,在文中写到“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在沈复受父之命去赵省斋先生门下学习的过程中,“居三月,如十年之隔”。沈复爱芸娘的懂事,也爱芸娘的浪漫,芸娘曾和沈复出游时说过“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这种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类似的生活却是一个拥有富裕生活的芸娘所向往,不是因为生活所迫想要这样,只是喜欢这样的舒适安逸,最重要的是,有着这样一个青梅竹马的夫君一起,又夫复何求呢。芸娘除了懂事、浪漫,他还有调皮的一面,在当时,每逢神诞节日,个姓氏家族就会在洞庭君祠认领一处,进行各种装饰,装扮的好不热闹,只是女儿身的芸娘不能前去,不过她随即想出一则妙计,乔装打扮,扮成男儿身,和夫君一同前去观赏,从开始到结束没从未有人发现芸娘并非男儿身,芸娘的调皮也是让沈复深爱不已。
若是有些人看到这里就放下了书,出去与人交谈心得与看法,可这时要千万小心,若是在没有看完的情况与人谈论说:“我想成为沈复一般的人,那样的有生活情趣,有那样可爱有趣的妻子,真让人羡慕。”这样是很容易被笑话的,因为沈复后面的生活,却是穷困潦倒的,妻离子散来形容最合适不过。
为夫君纳妾,是当时时代的特色,芸娘却是因为这样一件在当时显而易见的事情上,让自己心中有结,最后因此而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是因为芸娘为沈复相中一个妾室,名叫憨园,本是已经说好的事情,却让豪门夺去,自此也算是什么悲惨命运的开始。
在古时候,太懂事的一味忍让也会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芸娘会一些笔墨功夫,公公就让他作为在外面工作时,家里书信的代笔,可是婆婆又怕芸娘没有把家里的琐碎事情说清楚,在写了一段时日以后,便换了人代笔,这一换代笔,公公看到字迹不一,认为芸娘不想做代笔,故此生气了。此间误会其实很简单可以解决,沈复了解清楚后要去跟父亲解释清楚,芸娘却说:“宁可被公公责备,不能让这事让我在婆婆那里失了欢心。”然而却事与愿违,芸娘为公公物色小妾,害怕事情不成,没有事先告诉婆婆,后来被婆婆知晓了以后,婆婆那边也是受了冷落。
妻子在家里受了委屈,沈复在外工作也是吃尽苦头,做屯酒生意因为台湾林爽文之乱,导致全部亏损;父亲去世,在外做幕僚老本行的沈复回来祭拜却被说是成是抢夺遗产,一气之下,净身离家,与芸娘和两个孩子另谋去处,可是虽有亲戚朋友接济,但是终归是没有一个安胜立命之所,以及芸娘在憨园那时留下的血疾,在这样的奔波的环境下,越发的严重了,最后,芸娘在四十一岁时,在扬州病逝。儿子也在十八岁的时候夭折了。
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以后的沈复,没有任何牵挂的他,四处游览、做事,最后在北京写下了这本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浮生六记的“浮生”取自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就像是在昭示着自己的人生一样,若梦为欢。
沈复,是一个没有读过太多书的人,一生也未参加过科举,他的作品只是重复了自己的一生,但是读者因其欢愉,为其感伤。抓住人情感的作品才是能够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不需要华丽词藻,只是最简单的细节,才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