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岩市岩太村土楼区域发展规划论析
2019-09-10陈焘
陈焘
摘要:岩太村土楼沿着梯田拾梯而建,星罗棋布,为保持岩太村景观的"异质化"或"多元化",建设岩太村生态观光旅游,以土楼、梯田河流、林地岩石、田园、石洞、文化景墙、特色族庙等一系列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景观元素,加强对岩太村原生态农耕文化精髓的诠释和传播,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树立旅游整体形象,创造出一种从文化和生态上都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关键词:景观设计;客家文化;土楼;梯田;乡土景观;田园景观。
引言:
近年来,地域文化和当地景观创建原始的美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乡土景观的追求,反映地方特色,反映民族特色,传播文化和艺术,保护生态环境景观、环境艺术、乡村旅游景观的内涵有一定的价值。
一、项目背景概况: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进而旅游业和农业的结合,发展休闲为主的观光农业,以农业商业经营为基础,利用农业的自然景观,田园山水景观、农耕文化等资源,为旅客提供观赏、休闲、采摘等,体验农业的旅游活动。
二、项目资料及现状分析
2.1规划区位范围
本次规划项目位于福建省永定县陈东乡东北侧。地理坐标:北纬24°45′23.67",东经116°57′59.41″。距离永定县40公里车程1小时20分;距离龙岩市约60公里,车程1小时40分;距离厦门市175公里,车程3小时20分;距离福州市400公里,车程6小时。规划的占地面积2300亩。
2.2基地状况
地形地貌 本项目地块地处福建省永定县陈东乡风景秀丽的东华山南麓,属于高原山区,海拔750-1100余米,村内群山巍峨起伏,高山环抱,遍野青翠,层层梯田交相辉映,土楼就坐落在梯田之上。
土壤状况 地块内土壤主要为红黄壤和水稻土。地块处山地区域以红、黄壤为主,肥力较差;水稻土多为人为的开垦、世代翻耕、施肥、灌溉形成的。
植被资源 地块内植被资源丰富,以农田、次森林、竹林为主,兼具少量的人工经济林,植被覆盖率高,林相丰富。
气候分析: 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平均年降雨量1000-1500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五、六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以上。温度高降雨量多。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2.3景观资源
现有建筑和设施:项目地内除主要原有土楼建筑,还零星分布着普通土楼民居、塔、学校、宗庙。
自然景观:规划地内四面环山,小溪蜿蜒,站在山顶眺望,风景秀丽。村中土楼方圆各异,相拥于山岭之间,又于梯田的环抱之中,错落有致,石阶路嵌于其中纵横发达,相映成趣。形成优美的乡村景观。
人文景观:规划地内土楼的景观效果与人文价值,镇龙塔,林氏宗堂、土地庙及传统耕作方式,传统农具、传统手工业“三匠”石匠、篾匠、木匠的技艺也为该地增添了浓浓的文化基础。
2.4综合分析
2.4.1优势分析
国家政策支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休闲化。
休闲度假需求:人民希望走出城市,亲近自然、回到自然。
自然资源优势:岩太土楼依傍山水,与梯田紧密的结合,山、建筑、小溪、梯田自然的结合,梯田拾阶而上,从山脚一直到山腰,一层叠一层叠,错落有致。从高处眺望,显示出动人心魄的曲线美。
历史文化优势:土楼的悠久历史,独特的风貌,土楼格局保持完整,其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习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2.4.2劣势分析
(1)基地内现状:基地入口道路狭小,部分建筑年久失修,损毁严重,耕地荒废,杂草丛生,村内水质下降,未能形成循环水系,水泥路面,与土楼古朴的自然环境不协调。
(2)交通组织:因地形的限制,该地交通相对差,村里路崎岖不平整。
三、规划构思
3.1设计主题
依据永定旅游总体规划发展、福建针对土楼规划保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规规定,突出乡土旅游主题,同时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将本项目定位为:以土楼梯田景观为主,发展农业生产、农业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胜地。针对这一定位提出“四保护、三补充”的设计理念,即保护村落、土楼、水质,生态绿地;补充旅游各项设施、艺术文化体验区、农耕体验区。
3.2设计原则
生态原则:充分发挥田、林、水自然资源优势,适当安排休闲、游憩、旅游设施项目,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景观。
因地制宜原则: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土地资源的地理特点,科学合理布局主、次入口和道路交通游览线路。
保护优先原则:保护当地土楼的景观完整性特色性,对土楼修复应做到“修旧像旧”。
3.3功能分区:根据岩头村景观资源分布特征,将结构布局归纳为:“一心,一轴、一带、三区”的游览空间构架。
“一心”——指土楼景观中心,包括土楼民俗文化的展示区、艺术文化的体验区、土楼博物馆,商业美食街等。
“一轴”——指景区观光车车行道及观光慢行道所组成的游览观光轴线。
“一带”——指沿河景观带,包括镇龙塔、农业体验区、亲水滩涂。
“三区”——指入口区、梯田区、果园林园区。
四、景区道路交通规划
景区内部交通包括主干道(观光车道)、次干道和栈道三种类型:
(1)观光车道路面宽9.0米。“主入口——镇龙塔”段车行道两侧种植桃花、梨花,营造“桃源深处有人家”的意境。(2)次干道主要为原有道路组成改造修善,由青石板铺成。“漫步光滑石板道,一路风光一路诗。”(3)栈道用防腐铺设,穿越土楼各个特色小巷、在溪、林、田间穿梭。
五、小品分析
景观小品是景观当中的点睛,加强景观环境中艺术氛围,创造美好环境。体现该村文化历史、民族风情,提高该区域的识别性。其主要是给游客提供在景观活动中所需要的需求。
參考文献
[1]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123-126.
[2]黄斌.闽南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漳州乡村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3]白艳萍.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4]胡大新.永定客家土楼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