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熟语辨析应用能力的高中语文教学

2019-09-10潘雪兰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熟语辨析高中

潘雪兰

摘  要:从近年语文高考试题趋势来看,熟语类考题相对所占比重不大。但在“一分定乾坤”的形势下,帮助学生每分必争是语文教师应尽力做到的——何况,熟语本身就是必须要掌握好的一个语文基础,就算不从功利角度去想,培养学生正确辨析和应用熟语也是教师分内的职责。

关键词:高中;语文;熟语;辨析;应用

课改前,语言应用类试题所占分值是较大的。通常,高中语文教师会在带领学生抠字眼上下很大功夫——但现在,更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建设发展,强调不应在教学中过度实施灌输式的、教条式的教育,而是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发展性的、个性化的语文素养——这种教育理念的变化,逐渐体现在了语文高考试卷上:主观题(分析理解类)越来越多,客观题比重减少。从试卷考点分布看,基本上是六个板块,其中有四个是阅读类,再加上写作这个大项,语言文字类试题只占一个板块。而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作为语言文字类的一部分,所占比重则更小——这种变化趋势,使高中语文教师逐渐弱化了对语言基础的教学,主张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顺带发展这方面能力,而将重心放在阅读、写作、思维等方面的教学上。这就造成了现在学生在高考这类试题中失分比较普遍,而且在写作中因语言文字使用的问题也往往造成失分——在高考竞争如此“残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带领学生每分必争,把熟语教学重视起来——即便不从应考“功利”的角度去考量,从语文素养建设的角度去说,语言辨析应用的基本功也是一个核心的的素养,应引起重视。

下面,就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熟语辨析应用能力进行探讨。

一、阅读中有意积累

现在的语文教学,阅读是个重心。我们不仅应带领学生把教材中的文章读通解透,还应带领学生进行大量拓展阅读。但是,在组织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视角主要是集中在了积累素材、学会解析这些方面,而很少会有意去提醒学生关注字词的准确、恰当使用——特别是为了保证阅读量,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特别是长篇的、教材之外的)建议他们采用泛读、速读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中就更不会去关注具体字词使用,而是追求会意、“不求甚解”。因而,其熟语的掌握得不到有效发展,也就在所难免了。

特别是教材中所提供的文章是有限的,其所涉及的熟语自然也是有限的——而现在的高考题,因为是素养考核,常常会有跳出教材的内容出现。而学生不去关注拓展阅读对象中的词汇,显然就会在熟语“见识度”上吃一些亏。

所以,我们应建议学生在阅读时有意去关注文章中的熟语——特别是谚语、俗语类的,只有通过拓展阅读才能完成大量的有效积累。

这一类语汇在近现代篇目中非常普遍,而且也较贴近当下语境。比如,《子夜》中,随便一句话,“(第九章)……例如冯云卿这般人,固然忙着张罗款项过节,忙着仙人跳和钻狗洞的勾当……”,“张罗”“勾当”“各色”“奋蹄振鬣”,常见的、不常见的俗语、成语有很多——我们提醒学生在阅读时去关注,以实现大量的积累——不然,学生连见都没见识过这些熟语,更何谈解析应用了。

二、注重熟语的溯源

当然,只是见识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熟语的完全正确理解和使用——有些俗语、俚语、歇后语等,在阅读中基本上一眼就能辨识其义,但也有一些词汇,特别是成语,就不一定能够准确会意。一般来说,我们应建议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解、不熟悉的词汇时要及时去通过查工具书等方法去求解。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及时”——遇到某个不熟悉、不掌握的熟语时,如果不当时就去解析,想着回头有机会再说,往往就错过了。这里,有个理解熟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即便是通过查词典的方法理解了词汇,记忆也相对较浅层,容易忘记,而且通过字典“学术”性解释,其实也并不一定完全领会得了。所以,笔者建议,如果对某个词汇有兴趣的话,最好是去探究其出处、起源,这往往会探得词汇的本义(特别是情感色彩)。而且因为词源通常是有一些情节性、故事性的,容易使学生通过具象记忆把熟语牢牢记住。

比如有这样一个判断熟语错误的题:“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错词是“死得其所”,应该用“死有余辜”。而学生不能辨析,是因为把“得其所”理解成了“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就是不能判断熟语的褒贬词性。而要查阅了“死得其所”的出处(《魏书·张普惠》),就可以明白,这是说一个人“死在了价值点上”,也就是牺牲得有价值。有了对人物情节原型的了解,再遇到这个词就不会理解错误了。而且,这种溯源式的熟语学习法,还能再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顺便还知道了“穷鸟归人”这个成语),很生动有趣。

三、分题型进行指导

其实,现在的高考试卷中,熟语类试题大多是选择判断题(当然,在写作中使用不当也会失分)——这里所要探讨的所谓“题型”,其实是从出题者视角去分析出题的几个重点方向,也就是出试卷教师主要会在哪些方向上给学生“挖坑”。这个其实也并太难分析得到,我们不必从出题者的身份上去考虑,而是分析自己学生在熟语的学习、应用上容易在哪些方面出现问题——学生错误频率高的方向,往往就是出题者出题的方向。

因而,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分析工作,帮助他们找到频率高的问题点,然后依据这些问题的类别一个一个进行攻克——这样来组织熟语学习,不仅条理清晰、效果好,而且还具有一定应考技巧的意味。

通常来说,高中学生在辨析应用熟语方面,易错的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不明(词汇色彩)、自相矛盾(不合理)、重复赘余这么几种。

如,望文生义——“新的教育理念主张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坚决摒弃过去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教法。”有学生就想,“耳提面命”就是老师“在教学中动粗(拧学生耳朵)”,显然是应该摒弃的,这就是望文生义。而其实,这是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是教师认真负责的一种教学态度,不仅不应摒弃,而且应该发扬。

如,褒贬误用——前面所举的那个“死得其所”就是对语言色彩把握失当。再如“……机会主义、暴利主义……,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前赴后继”是个褒义词,用在反面形象身上是不合适的(但如果在应用时,给“前赴后继”加上引号,就是一种很生动、幽默的正确用法)。

如,用错对象(也包括谦敬错位)——“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青年……”“春秋鼎盛”是指年龄正当年,修饰“我们”可以,修饰“时代”就是错误用法。

如,自相矛盾——“……山下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夫当关”是指守关卡,那自然是有一条路的,而“无路可通”则与之矛盾。

如,用词重复——“培养高素质学生,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责无旁贷”中本来已经带有“责任”这个语素了,后面再加一个“责任”,就产生了用词重复。这句话,把“是”和“的责任”去掉,就合理了。

在带领学生进行分“题型”熟语练习时,教师既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归类,又要给学生准备大量的例句,让他们多接触、多熟悉。还有,就是这些训练的“素材”,我们可以从学生作文中去找(学生在写作文时,有时为了凑字数,“自相矛盾”“用词重复”的现象出现尤其多),既训练了熟语,又指导了写作。

以上,就高考语文的一个“小”考点、语文的一个基础素养——熟语的辨析应用从教学的角度进行了几点探讨。总的来说,虽然我们强调素养教育,但不應让“素养”湮没了“基础”——而且,从应考视角看,熟语类试题虽然分值不多,但让学生在客观题上失分,其实可惜——所以,重视并有效组织熟语教学仍然应是教师应关注的点。

参考文献:

[1]金乾波.熟语备考策略与训练[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07(10):39-40.

[2]龙斌,徐武生. 熟语备考方略[J]. 高中生之友,2004(Z2):37-37.

[3]刘艳军. “正确运用熟语”训练[J]. 新高考(高三数学),2007(12):20-22.

猜你喜欢

熟语辨析高中
20世纪以来我国综合性熟语词典出版分析
看图猜熟语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正误辨析一例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