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019-09-10王晖
王晖
摘要:我国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进步,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了无尽的机遇,但是伴随着机遇的是挑战。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高职大学生的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国家现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社会生产力,是我国下一步社会发展的关键。本文将从我国目前的大形势、高职大学生的创新状况以及如何突破传统创造新的创新创业模式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新形势 创新创业
当今的社会环境给当代的年轻人提出了无数的考验,面临着全球经济金融危机、行业的改革,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生存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找工作困难,所以大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无疑是解决这种局面的关键。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单位、企业的需求更倾向于有着社会实践经验的综合性人才,所以高校应该适应社会需求,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发展输出既有着专业理论能力,又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一方面能够是学生们能够顺利就业,又能为社会增强发展活力,推动社会改革发展。
一、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自从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开始在我国出现且逐渐普及,我国的各高校中开始出现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的普及,成为高校的必修课的契机是我国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在这一《要求》中规定创新创业的教育成为我国高校的必修课程。而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发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将创新创业推向了这股浪潮的顶峰。
对于这股浪潮的出现,不仅学校予以相应支持,社会各界也都积极响应,在这一时期,在全民创新创业的号召下,无数的小微型企业、各种的发明创新创造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激发了社会的生产活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充满激情,不断发展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各领导人针对这一现象在各种场合都表示鼓励,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对着写勇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以激励,给予热烈赞美,鼓励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身价值,为何会贡献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不仅促进了自身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促进了学生们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也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矛盾,但是在这股浪潮下,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模式也存在着问题。因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的时间尚短,我国关于这方面经验尚且不足,这些年一直在摸爬滚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目前培养模式的缺陷主要从学生、教师和教学三个方面。
1、学生创新创业资质不足
近些年高等教育的普及,各大高校纷纷扩招,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每年降低招生的分数线,所以学生的质量不断降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在中学时期是处于中等偏下的学生,他们大多学习习惯不好、没有足够的自律能力、缺乏学习知识基础。而当他们进入到大学之后,大学的教师不如中学的教师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无缝隙的管理监督,老师约束的降低,学生们又没有办法进行很好的自我约束,这就使有些同学“彻底放飞自我”别提创新创业,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基础学业都不能完成。没有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们很难在创新创业方面有很好的成就,这就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因为生源的质量而极难在创新创业方面有进展的困境。
2、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不足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直接传播者,是创新创业知识最直接的媒介,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师相对于本科学校的教师,学术要求较低,而且这些教师很多都不是专业对口,而是从其他学科调剂过来,所以针对其所教授的学科,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就不过硬,更何况是他的受众——学生们。创新创业的教师大多是教授 学生们实践经验的,在课程中无疑要给学生们以实践知识的指引,但是这些教师理论知识都不足更妄论实践,所以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实践经验的缺乏使教师的教学受限,这成为阻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大學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1、激发高职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氛围,要想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学校必须有目的、有意识的去为学生们创造有力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们在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的增强创新意识。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奖学金、创业基金、开展讲座鼓励创新创业、为创新创业提供资金和学术的支持。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手抄报比赛、开展社团活动、班级内组创新小竞赛的方式来宣传鼓励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学生们面临毕业,处于就业、择业的迷茫时期时,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讲座,请一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代表来传授他们的创业经历,为学生们指引方向、传授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们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让创新创业成为他们的选择。“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创新者或者创业者,这个号召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一股社会氛围,激发大家的创新创业意识,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的众多选择之一。
2、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提高学生们创新创业能力最为重要的是提高知识来源的质量,也就是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走出去、引进来”本校教师走出去、外界人才引进来。我国经过多年针对创新创业的发展,有些地区的重点院校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学校应该积极的推动学术交流活动,经常派遣本校的教师去这些取得成果的高校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而且也可以通过开讲座的方式,将这些院校有经验的教师请到学校开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也可以请一些社会上一些有经验的创新创业者来学校,与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增加教师实践经验。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国家的长久的繁荣必然要依靠于创新。高校学生是新社会最为重要的建设者,而高职院校又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对学校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需求,不断发展,同时要积极学习有经验院校的经验,为国家培养未来的社会的建设者,使高职大学生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军.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平台建设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8):163-164.
[2]孔黎,李亚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J].农家参谋,2019(14):261.
[3]朱世恒.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交际,2017(18):122.
[4]周凌云. 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5]张丹霞.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