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10傅文琪苏鸿王婧
傅文琪 苏鸿 王婧
摘要:公共艺术是用自身的独特风格来展现城市文化内涵和城市精神内核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准正在逐步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对城市整体环境的要求都在提升,对公共艺术创作塑造也更加重視。而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科技,为公共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表达方式,对公共艺术的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优势,然后探讨了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应用。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公共艺术;应用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广大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对于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更加强烈,这就促使群众更加注重城市文明建设。而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是城市精神内核的一种体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新的科技对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媒体技术的加入提升了公共艺术作品的互动性和感染力,让公共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和魅力。
一、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优势
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是展示城市精神风貌的一种媒介,因互动性也是公共艺术的一项重要特性。而数字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声音、灯光、影像、视频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将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发挥到极致,吸引更多人关注公共艺术作品,为公共艺术的创作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1]。与传统的艺术表达手法相比,融合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公共艺术能够使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来传递创作者的艺术思想和情感,使观者的感受随着不断变化的色彩、光效和形体发生变化。例如在观赏同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时,红色能够让人联想到温暖热烈、黑色则会使人产生冷静稳重之感;光束会使人有温暖明亮的感受,而阴影面则会给人带来阴郁悲伤地感觉。这种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形成光影和色彩变化的方式,能够充分的将创作者的艺术思想展现出来,与观赏者产生直接的互动,更高层次的还能将现场的互动升华并融入作品当中,形成新的艺术展现。而且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变化,在不同时间、不同情景中给观众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表现力、亲和力以及开放性和娱乐性等特点都被扩大,这种艺术感染力不是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可以比拟的。
二、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数字控制灯光技术的应用
灯光在人类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都有卓著贡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灯光也逐渐被应用在艺术领域,创作者将光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应用到公共艺术的创作中,比如城市中随处可见的LED光屏投射的宣传广告、广场上的灯光艺术展等,连新兴的影像装置互动艺术作品也逐渐出现在群众的身边。公共艺术作品《彩虹车站》便是利用数字控制灯光技术制作出绚丽的光影效果,使具有传统艺术之美的中央火车站展现除了新的艺术光彩。
(二)影像装置的应用
创作艺术作品的目的就是供人欣赏、为人所用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融入数字媒体技术的公共艺术,其本身就具有开放性,是面向公众的大众艺术文化。因此利用影像装置技术在公共艺术作品上安装传感器、控制器等操作系统,让观赏者能够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成为艺术创作的一股力量,让观赏者和创作者的身份融合为一,形成特殊的情感沟通。比如公共艺术作品“沙丘4.0”,利用场地内部的特殊传感系统对走进产地的人的动作进行捕捉,由计算机系统操作,输入到灯光系统中,形成个性化的互动反应,使观赏者的一举一动都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使得艺术作品更具趣味性。
(三)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
全息投影技术是利用半透明的薄膜来进行投影反射的一种数字化技术,由于薄膜是半透明质地,因此能够随着光线的转换展现出一种悬浮于半空的科幻感。利用这项技术来进行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能够将空间塑造的更加丰富奇特,呈现出一种光怪陆离的艺术美感[2]。艺术创作者可以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来实现作品的放大缩小、旋转变化等处理,对艺术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展现,使观赏者能够对创作者的艺术思想有更深刻的感受。而且通过全息影像技术进行动作捕捉等形成的动态影像使艺术作品拥有了将虚幻和真实融合的机会,让群众在观赏的过程中体会镜花水月的虚幻感,让公共艺术的表达有了更多的可能。
三、结束语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技术给公共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如何将数字媒体技术和公共艺术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公共艺术作品散发出更大的魅力,为城市和广大群众带来新的艺术风格。虽然当下公共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结合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在艺术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之下,未来公共艺术一定会呈现出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1]谢晓玲. 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价值分析[J]. 农家参谋, 2018, 595(18):233.
[2]董羽, 丁文霞. 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9(06):55-57.